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31 期
1996年1月
大學通識教育藝術課程對臺灣非藝術系學生的意義
蕭寶玲
  近年來,通識教育已在大學院校中擔任起連接各學系與學門間的橋樑工作。大多數選課的學生寄望由通識課程中概略地獲得其他領域的知識,而一般教授通識課程的教師也儘量地將課程設計成符合需求的形態。大學教育除了培養專業人才外,尤應賦予青年學子自信與文雅之大學生特質。藝術課程不僅提供大學藝術系學生專門知識,更能提升非藝術系學生之氣質涵養。因此,大學通識教育的開課表上,不乏列有「美術鑑賞」、「音樂欣賞」、「藝術概論」等開放給非藝術系學生修習之藝術相關課程。人類對美的追求是一種天性,而對美感的認知卻是眾說紛云。非藝術系的學生缺乏獨立創作的機會,往往因無所適從而迷失在人云亦云的美學論述中。其實,無論是否知覺其存在,藝術與人類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而藝術表現的各種形式中(如視覺、聽覺、表演藝術等),又呈現了許多在「主題」、「造形」、「情感」上的相似性,讓非藝術系學生有更容易理解的學習方向。尤其是現今在臺灣受教育的大學生,不但能就地吸取傳統中國藝術的精華,並能由各種管道欣賞世界其他地區的藝術,未嘗不是件可喜之事。藝術在人類生命中的重要性,以及藝術對「門外漢」的意義,是現今通識教育急欲探究的課題之一。
文字全文瀏覽 :
原刊頁面瀏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