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學刊資料

108 期
2017年4月
臺灣戰地圖像:鄭善禧金門舊戰地寫生紀行探析
林香琴
本文旨在研究臺灣戰地圖像:鄭善禧金門舊戰地寫生紀行,試圖利用訪談法、藝術社會學與風格分析等方法論。就藝術社會學而論,一位藝術家風格的形成涉及到美學的自我生成與社會的構成。祖籍福建省龍溪縣的鄭善禧(1932-),出生於殷實商人之家,民國38年(1949)家鄉淪陷後,為了脫離共產政權,18歲的他與三哥騎腳踏車逃難至深圳,然後換搭火車到香港九龍,翌年(1950)輾轉渡海來臺。以一名流亡青年,到臺灣後受到政府德澤的照顧,能夠進入師範學校就讀,不愁吃、穿、住;畢業後又有教職的工作,衣食無虞,對政府終身感恩。
民國103年(2014)、104年(2015),鄭善禧以83、84歲的耄耋之齡,在書畫經紀人的安排與陪同之下,兩次壯遊金門舊戰地寫生,涉及到藝術社會學美學的自我生成、畫戰地圖像──堡壘與遺蹟、畫望鄉與島嶼風情等社會構成之議題。首先,探討其生平、繪畫歷程與美學的自我生成;其次,探析其藝術之社會構成──畫戰地圖像:金門赤壁、濱海堡壘、金門國防陳蹟等遺蹟;最後,探究其藝術之社會構成──畫望鄉與島嶼風情:金門海水故鄉來、常駐亦故鄉、風獅爺與古厝等。研究結果發現,終身擔任美術教員的鄭善禧,其繪畫美學的自我構成是堅守具象的寫生;其金門舊戰地的寫生紀行,感懷政府與前線軍民同胞的努力,讓後方能夠安定生活,展現畫家以紀實寫生來感恩的史實,其懷鄉之作有別於渡海來臺畫家的故國神遊題材,表現畫作根著於在地的藝術社會性。
文字全文瀏覽 :
原刊頁面瀏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