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103 期
2016年1月
氣韻之用:郎靜山攝影的集錦敘述與美學難題
廖新田
  郎靜山是二次大戰後來臺大陸藝術家中的典型:濃厚的中國文化傳承、鮮明的傳統行儀風範與獨特的「集景照相」風格。儘管他過去有不同類型的攝影、儘管其創作有褒有貶,集景∕錦攝影成為郎氏藝術的招牌。他所強調的氣韻生動美學讓他的作品和中國文化傳統緊扣在一起。氣韻生動除了是中國繪畫美學的最高指導原則,同時也是一種創作技法或是技法的指引,以表現更多帶有韻味的形式,如空白、煙雲、墨韻等等的排佈與追求。以1950年代的「正統國畫論爭」為例,此時正是郎靜山移居到臺灣的時間點,臺灣藝術社群正經歷著國畫的文化政治鬥爭,而氣韻美學是前述這場論辯背後的焦點。作為傳統美學教條,氣韻生動可能影響著當時第一代膠彩畫家在創作上朝向更多煙雲韻緻或空白安排以達到氣韻生動的效果。藉著此種觀察取徑,筆者認為郎靜山的集錦影像實驗首先是面對問題解決的模式:如何把以筆墨為核心的水墨畫以影像記錄媒材轉化、呈現,並達到所設定的氣韻生動效果。這和Hubert Damisch的論著《雲的理論》極為類似──將雲視為一種聯繫物件與敘述空間的符號。郎靜山的集錦實驗調整了影像的敘述,雲霧或空白所扮演的角色起著重要的符號作用。這裡顯示,氣韻生動的傳統意涵因著現代化語境而有不同的操作與意涵上的改變。郎靜山的集錦影像凸顯了影像創作技法、傳統美學教條與現代性難題之間的掙扎。
文字全文瀏覽 :
原刊頁面瀏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