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102 期
2015年10月
朝向崇高風景畫之路,兼論郭明福的風景創作
廖新田
  「崇高」標誌一種超越性的審美感受,一種宏遠的、向上昇揚的、帶點敬畏的境界與氣質,即為接近神性的經驗、強烈的情感波動或史詩般的震撼,特別是來自人們面對自然的感懷,因此自然題材則是崇高的最佳展現。最早討論崇高的文獻是西元三世紀朗吉納斯的《論崇高》,是一種提升的瞬間強烈感受。崇高的山岳主題是西洋風景畫傳統的主軸,十五世紀歌德式風景畫中的岩石怪誕扭曲,帶有象徵性的意涵,根據克拉克的觀察,這顯示當時人們對遙遠的山巒保持一段距離,是神秘的空間。現代人對風景的興趣轉變了這種態度。十四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詩人佩托拉克是首位以爬山為目的及享受俯視風景的人。崇高的山岳繪畫在英國風景畫家透納身上達致高峰。十九世紀德國浪漫風景畫派大師弗里德里希描繪風景的方式是崇高風景的經典呈現:人們謙卑地面對大自然。美國風景畫則是現代崇高風景畫的典型,強調野性的崇高是自由的象徵,並預見美好的願景。在台灣,登山意識與臺灣山岳風景畫始於日本殖民時期,石川欽一郎、那須雅城均有作品留下。台灣藝術家之中,呂基正是少數專注於山岳描繪的風景畫家,「山岳畫家」之名不脛而走。他擅長厚重的筆觸、紮實而具速度感的表現,大部分的細節被簡化,塊面的肌理表現讓畫面帶有幾何的粗獷意味,展現了高山的雄姿。現代臺灣風景畫家中,郭明福長年專注於山岳風景畫志業,其延續風景畫傳統與開創臺灣崇高風景的可能性。郭先生在地嘉義,長年旅遊登頂,對臺灣的山野鄉林有深入細膩的感受與觀察。其作品擅長掌握光影與雲霧的瞬間變化,藉由一沙一世界的隱喻來投射對自然的親、愛、敬與畏。他的筆調細緻,在方寸之間有許多閱讀的空間,形成「微」千里地景。帶有崇高美感的山岳繪畫在臺灣曾有過一段金色年華,登高攀頂的視覺經驗曾經是臺灣視覺藝術史的一部分。這種視覺神聖化的過程,帶來強烈情緒抒發的管道,也是當今「看見臺灣」熱潮中一股耐人尋味的反芻力量。
文字全文瀏覽 :
原刊頁面瀏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