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99 期
2015年1月
生命型態:朱為白版畫創作中的符號、語言與敘事策略
孫松清
  就在臺灣藝文界於1970至1980年代期間掀起熾熱的「美術鄉土運動」之際,朱為白即在這個時間點上投入其木刻版畫創作。與德國表現主義者的處理方式相似,朱為白用簡單的鑿刀戳刻木板的坦率與俐落的表現手法,不僅追求傳達其藝術家的情感,同時亦保存著木板本身的性格,且蘊涵著一種傳統木刻版畫長久以來所缺少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坦率性。若僅片面地將朱為白的版畫作品定位為「鄉土版畫」,似乎未能更深刻闡發其視覺符號之建構與敘事策略,以及其作品中那不常見於其他同期版畫創作中的「敘事性」。文本聚焦於朱為白的版畫創作,探討其中的主題觀與風格形式,進而嘗試梳理其敘事脈絡的特點之所在:早從「愛與和平」系列開始,朱為白就嘗試通過創作那些看起來似缺乏系統的作品以建立起一套獨特的視覺符號系譜,此期可說是其敘事策略中的「醞釀階段」;在接下來的「中國人」系列中,作者開始嘗試運用這些視覺符號元素以「試驗」其敘事模式,一組12幅的「中國人」原版版畫集即是其代表,此期可說是其敘事策略中的「豁朗階段」;最後,朱為白將前兩個階段的手法結合起來,運用在之後的「竹鎮」系列之中,此期可說是其敘事策略中的「驗證階段」,而《竹鎮歡喜圖》即可被視為其敘事策略中的巔峰之作。故此,「竹鎮」系列中所展現出的敘事性之純熟技巧並非出於偶然,其立基有其脈絡可尋。朱為白以道家美學中一種至臻至善的思維模式表現事物的本性與內藴的敘事形式,及其將「敘事」符號化的過程,造就了其創作生涯中一種以具象表現形式、針對人生觀進行探勘的「生命型態」,由此埋下了其日後的複合藝術創作中「東方精神」之產生質變的伏筆。
文字全文瀏覽 :
原刊頁面瀏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