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65 期
2006年7月
時代容顏──近代台灣城市風景
李王翰
  風景寫生,是西方藝術史中極具歷史的重要繪畫類別之一。而此種創作觀點與其實踐之進入台灣,是發生在日治時期。在這西方式風景寫生繪畫著根於台灣的過程中最具影響力並且受到廣泛討論的,便是身為第一位居住在台灣之日本水彩畫家的石川欽一郎。在他曾經發表的諸多文章中,大量出現他對於台灣風景的觀點;作為一位台灣近代畫壇的先驅與許多年輕台灣創作者的導師,他的觀念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台灣近代風景觀的建立。石川氏的文章中曾經論及風景鑑賞與「眼力」之間的問題;所謂的眼力,並不是指審美觀或任意的主觀判斷,而是由族群文化價值觀所決定的一種社會性觀點 。這種具有社會意義的風景論述,使得風景繪畫的內涵足以超脫傳統觀念中對於其類型和所謂「自然風光」之間連結的想像,「風景繪畫」的範域推及人文/人造景觀也因此成為可能。
  執是之故,台灣近代以來的風景畫中出現的諸多近代城市景觀與生活圖像,亦能被置於此一脈絡下進行探討。繪畫作品畫面中所呈現的空間,基本上乃是一種空間的再現(representation of space)結果。此一再現過程隱含的是風景觀視者對實存空間的截取與轉化行動,也導引出「風景」作為被選擇與呈現之對象背後所擁有的建構性。這使得作品本身成為具有物質性的文化產品,其生產過程與其社會環境之間存在著無法割裂的關係 。那麼,台灣城市風景的發生與開展,其與時代、社會之間可能存在著的關聯,似乎也因此成為可被討論與詮釋的對象。而先於城市風景繪畫而發展的近代城市本身,在台灣具有什麼樣的發展歷程?下文將針對此一議題進行簡單的回顧。
  台灣雖然在清領時期(1683-1895)已經發展出各種不同規模與等級的「城」或「聚落」,但仍難認定當時的城市已具有今日我們理解的城市所具有之近代性,這些傳統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自然也尚未受到近代都市計劃概念的影響 。直到日本統治時期,在殖民政府耗費龐大成本極力建構下,台灣人前所未見、帶有異國色彩的嶄新城市風貌與景觀方才出現 :整齊寬敞的街道、近代化的電力與排水設備、包含豐富外來語彙的華麗建築、綠草如茵的公園與氣派的博物館等等;這些深具近代化色彩的城市面貌作為全新的認知刺激,無不影響了那個時代人們的視覺經驗與集體記憶。而此同時,漫步於近代化街道上的畫家們,又是如何觀看、思索與描繪此種全新的「風景」?身處這樣一個嶄新的近代式城市當中,擁有細膩心靈的藝術家們看到了些什麼?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在繼日本殖民政權而來的國民黨統治下,台灣走過了初期政治社會的動盪、經濟商業的蕭條;終於在發展主義高懸的大纛下,這個蕞薾小島創造出了令人稱羨的經濟奇蹟。伴隨著戰後的經濟起飛,台灣的都市化現象也愈發趨於激烈與快速。從工業的進駐到商業的繁盛,台灣城市的天際線(skyline)與城市景觀再度發生變化。到了二十世紀晚期,環境主義的抬頭、都市第三級產業的蓬勃發展與都市去中心化現象的出現,城市型態也隨之產生變貌。在這一連串迅速的變化中,創作者們又是如何透過作品映現了台灣城市的景色與其中的生活?
  懷抱如上之好奇心態去觀看百餘年來台灣近代城市的圖像時,若就這些畫面的題材(subject matter)與母題(motif)進行歸納與分析,似乎能整理出如下所述之現象:大多數描繪城市風景之美術作品,是由近代式街道景觀、工商娛樂活動與公園等題材建構而成。同時,其中亦經常伴隨著對電線桿、排水溝、行道樹等與近代城市生活密切相關母題的描繪。若將這些作品內容放置回其原本的時代與社會脈絡中,這些畫面能夠被解讀出什麼樣的意涵呢?在下文中,筆者將據此進行一些可能的分析與詮釋。
文字全文瀏覽 :
原刊頁面瀏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