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55 期
2004年1月
膠彩畫之發展與醒思
簡錦清
膠彩畫 (以前稱為日本畫、東洋畫)早年在台展、府展及台灣省美術展中曾具有帶頭及啟示的地位。但隨著時光流轉,物換星移,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膠彩畫消失於台灣畫壇,連學校的傳授課程亦消聲匿跡。社會大眾、在學的學生對「膠彩畫」這個美術名詞不只感到相當陌生,甚至是完全沒有聽說過。
所謂「東洋」自是包含中國、印度、韓國、日本、台灣等地的廣義性地理用詞,絕非單指日本一地的狹義性用詞;此外,以膠作為媒材的創作表現方式,當可上溯至中國唐、宋的金碧山水,此類金碧山水日後流傳到日本平安朝,並在時代演進之下,又於幕府末期、明治初期接收西方近代繪畫的寫實精神,進而促成「日本畫 」的誕生。以此論之,膠彩畫的創作技法並非是日本之獨創技法。因此就日本統治時期,在台灣興起的膠彩創作而言,它應是源自中國繪畫系統,追求近代寫實主義,並且在寫生觀念的提倡之下,形成台灣自我畫風的近代性繪畫,實不應任意否定它的時代創作性意義,甚至扼殺它的發展。
台灣的一般民眾對於膠彩畫的媒材與其發展始末多半存有許多疑問。大部分民眾多認為膠彩畫源起於日本,其實這認知是錯誤的。從考古中得到印證 ,距今大約六、七千年前中國的彩陶文化,前人即知道利用大自然的豐富色料,在陶器上描繪與上彩,這些圖案經專家研究,彩陶上的顏料大部分是土質或礦物質顏料,這些取之於大地的土質或礦物質顏料,如紅礬土、黃土、赭土、骨灰,還有赤鐵礦、石灰石等色土調入動物膠,畫在陶罐的表面。而在一些洞窟的壁畫,亦以同樣的形式,彩繪出生活、狩獵的情形。在顏料、媒材的使用上,這些舊時所發現的彩陶、壁畫皆已呈現出膠彩畫的特質。近年來在中國各地,如雲南、廣西所發現的岩畫,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頭像,皆以膠敷彩,以紅色(朱砂)、石青(空青)繪之,在中國古籍中其共同名稱以「丹青」為最常見。
東晉時期,「丹青」慢慢轉變為繪畫的代名詞,當時的大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色彩優雅,線條流暢,其所著《畫雲台山記》多處提到有關色彩的運用。此外南朝畫家陸探微、張僧繇是以色彩表現為主。北朝的敦煌壁畫更以強烈厚重的色彩來表現,到了隋朝,敦煌壁畫開始進入金碧輝煌、豪華壯麗的階段。
唐朝是丹青藝術的極盛時期。晚唐時期,藝評家張彥遠的名著《歷代名畫記》中述明歷代畫家、畫作的評論,介紹了丹青所用的繪絹、顏料、用膠等知識與現代膠彩畫所使用的顏料相同。由此可以得到證明,膠彩畫藝術確實是唐朝以前中國繪畫的主流。
文字全文瀏覽 :
原刊頁面瀏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