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9 期
1990年7月
戰後義大利之藝術發展
陳錦忠
  義大利不只是在世界地圖上有醒目的長靴形狀,在西洋文化史上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曾是大希臘殖民地,波斯人也佔領過並留下阿拉伯文化,西班牙、法國人和日耳曼人也在此留下足跡。戰爭同時帶來人種、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不論是輝煌的羅馬帝國、崇尚科學的文藝復興,或者華麗的巴洛克,義大利有著主導歷史不可磨滅的地位。
  廿世紀初,歌頌科技文明的未來派使義大利重新引起世人注目,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法西斯的獨裁統治卻又使藝術的發展受到阻礙,未來派的前衛精神在法西斯官方壓抑政策下沉寂了。1938年在米蘭由詩人兼畫家特雷卡尼(E. Treccani)創立了《年輕生活潮流》雜誌,後改為《潮流》(Corrente),結合了許多詩人、文學家、電影導演和畫家,其中藝術家有比洛里(R. Birolli)、古都索(R. Guttuso)、莫洛第(E. Morlotti)、維多瓦(E.Vedova)、曼茲(G. Manzu)等,雖然他們各有不同的作畫理念,卻都反對法西斯政權的文化固守政策和藝術淪為政治工具及為藝術而藝術的波西米亞式觀念,強調藝術需更專業化和具有熱誠及理想,這類藝術主張也被稱為「潮流」藝術運動。雖然《潮流》雜誌在1940年被法西斯獨裁政權勒令停刊,成員也各自解散,但也種下了戰後義大利當代藝術蓬勃的種子。
文字全文瀏覽 :
未獲授權
原刊頁面瀏覽 :
未獲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