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84 期
2011年4月
自我再現與關係考量──在「海外」做臺灣美術研究的一些想法
廖新田
  臺灣美術研究始於1990年代解嚴後,其結果是這段時間生產了相當龐大的臺灣美術知識與人才。從知識社會學與後起的知識考古學角度來看,這是反映了知識形態特定的變遷:一些人、意識、事、主張、政策做法等等改變或調整了所謂既有的「典範」內容與方向。「海外的臺灣美術研究」之意義及影響,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因為它牽涉到前述臺灣內部的美術知識之可能的流動狀況及後續效應。更進一步地,臺灣美術研究能否成為一個內外交流的動態領域,影響了臺灣美術的諸種內容、敘述與修辭並朝向獨立論述的可能方向。在廣義的界定下,「海外的臺灣美術研究」可概分學位研究、專題研究、國際合作之策展論述與翻譯計劃,分別有其功能與目標,意圖與書寫策略已有所不同於臺灣本地的美術研究,在區域上如今更擴及中國大陸。離開臺灣做臺灣美術研究,不論臺灣人或外籍人士,不論以中文為思考架構或以其他語言表達,都面臨文化意義上相似(similarity)與差異(difference),或同質 (homogeneity)與異質(heterogeneity)的挑戰。這些衝突的調解,成為文本內部創造性價值的所在。正確掌握文本內容已不再是主戰場,而是史觀與文化、美學觀的鋪陳與辯證。臺灣美術研究,因為它的邊緣性(heterodox),反而有朝向核心價值 (orthodox)的動能與驅力。這種不斷游移的性格、關係性的考量,使得臺灣美術的再現,有了有趣的變樣。
文字全文瀏覽 :
原刊頁面瀏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