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77 期
2009年7月
台灣當代藝術「遊戲‧互動」議題裡的慾望隱喻
施世昱
在尼采宣佈上帝已死之後,在一個嶄新的不可知論之下,人們開始打理自己的世界。
兩次世界大戰的生死鬥爭彷彿是佛洛伊德求生∖求死慾望本能論的隱喻!?於是,劫後餘生的沙特說存在就是虛無。面對著虛無這個唯一的真實,拉岡以「文化無意識慾望論」呼籲我們再次回到佛洛伊德。雖然如此,布希亞依舊嘲笑我們浮沉於結構\解構∖後結構∖後現代的虛無擬象之中而無法自拔。
這仍是一種沒有躍出效果歷史的線性因果論詮釋。我們必須警覺:充滿變數的交往互動關係才是流行的時髦玩意;這是「遊戲‧互動」議題所隱喻著的後現代慾望。
我們確實無法證明拉岡是否曾將佛洛伊德的生理無意識本能論與沙特的社會性虛無存在論予以並置思考,但是,拉岡賴以建立「文化無意識慾望論」的「能指辯證美學方法」卻允許我們在佛洛伊德∖沙特∖拉岡之間予以隱喻、換喻之詮釋。通過這種美學方法論之反思,本文對台灣當代藝術裡的「遊戲˙互動」議題與創作表現的描述與判斷是:文明社會生存鬥爭裡的求生慾望以死亡∖虛無∖零度∖擬象∖無意識等論述之操作而呈現;遊戲的創作態度因隱喻著更多的菁英慾望而可能在與社會大眾的互動上較缺乏;「遊戲」裡的「互動」正是拉岡著名的斷言「慾望是他者的慾望」的隱喻。
文字全文瀏覽 :
原刊頁面瀏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