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美展
美術理論
美術團體
文獻史料
圖像資料
影音資料
相關連結
檢索:
首頁
網站地圖
聯絡我們
台灣美術知識庫
網站地圖
聯絡我們
台灣美展
美術理論
美術團體
文獻史料
圖像資料
影音資料
相關連結
關鍵字
臺灣美術期刊
研討會論文
美術家傳記叢書
臺灣美術期刊
研討會論文
美術家傳記叢書
首頁
>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期數 :
72 期
出版年月 :
2008年4月
篇名標題 :
由殖民化到全球化──談台灣美術教育與數位藝術教育的經驗
作者 :
駱麗真
摘要 :
由歷史的脈絡中清晰可見,台灣藝術教育一直擺盪在東、西哲思與教育顯學中,這些發展可分為幾個階段,而決定藝術創作的表現與藝術教育的方向則有幾個重要的因素,包含政治主導、文化思潮與當代科技。
日治時代圖畫教育概念於自明治維新與歐美優越中心價值觀,許多台灣前輩畫家都在這樣的系統下習藝,日後更到日本內地學習,再返台成為培育下一代的教師。經濟起飛的七
○
、八
○
年代,現代主義到後現代,國際化被深信是正確的潮流,許多藝術工作者,在國內完成大學教育之後赴歐美繼續深造,返台之後成為傳播西方藝術哲學與教育下一代藝術從業人員的工作者。這樣的模式直至今日仍方興未艾,我們在觀察、吸收、複製、傳播他者經驗上,因運用而認同,也因認同而運用。如同謝東山(1996)認為,「由於對於中心優越文化的過度依賴,西方的現代主義與中國的中原文化沙文主義,在集體意識下遂成為台灣藝術論述的『聖體』」。然而數位藝術的加入,世界資訊扁平化,一方面讓多元觀點可以展現,一方面也增加了技術門檻,產生了新的階級,只是這個新的階級已不在放置於文化殖民化下檢視,而是在全球化與文化的「同質化」與「普及化」發展下,因媒體載具的關鍵特性增加了藝術批評的專業與難度。
而台灣當前藝術教育要如何因應此一現象呢?教育體系之外,我們又當如何延伸育成系統,讓台灣數位藝術內容展現與檢視上皆不依賴他者,進入舒適自然的對話?台灣的數位藝術現況,需要一個深度紮根的工作,以及有計劃的培植本土人才,讓學院教育之外,增加更多產官學長遠、有效、的媒合平台,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原刊頁面瀏覽 :
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