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美展
美術理論
美術團體
文獻史料
圖像資料
影音資料
相關連結
檢索:
首頁
網站地圖
聯絡我們
台灣美術知識庫
網站地圖
聯絡我們
台灣美展
美術理論
美術團體
文獻史料
圖像資料
影音資料
相關連結
關鍵字
臺灣美術期刊
研討會論文
美術家傳記叢書
臺灣美術期刊
研討會論文
美術家傳記叢書
首頁
>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期數 :
81 期
出版年月 :
2010年7月
篇名標題 :
理想風景的追尋之二──從十八世紀英國如畫美學的觀點談地景藝術的劇場性
作者 :
莊育振
摘要 :
本文延續對理想風景(Ideal Landscape) 的探索,從十八世紀英國如畫美學(the Picturesque)的觀點探討二十世紀地景藝術(Land Art)的劇場性特質,以及其劇場性特質對於二十世紀末當代藝術的影響。「理想風景」為源自文藝復興的十七世紀風景畫的潮流,著重於自然風景中所鋪陳的敘事性的古典人文內涵,目的在於創造出一個畫中的理想烏托邦。此一理想風景的理念在十八世紀影響了如畫美學的誕生,影響所及舉凡繪畫、詩歌、戲劇與庭園造景,甚至於旅行都深受其左右。在十九世紀,理想風景的理念除了持續影響透納等自然風景畫家與畫境攝影(Pictorialism)之外 ,透過景觀建築(Landscape Architect)在北美洲的興起,持續的將如畫美學的傳統延續。本文探討此一劇場性特質的空間美學如何持續在二十世紀產生影響,重新詮釋二十世紀的理想風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戰後極簡主義藝術由「物體」(object)為中心,轉變到以「物體情境」(objecthood)為中心的創作方向,換而言之,藝術欣賞的焦點由作品本身轉移到以觀眾身體經驗的「情境」為主體。隨後,劇場性的空間美學透過美國「地景藝術」(Land Art)再度被重新詮釋並表現在藝術創作之中。地景藝術雖然發展時間短暫,但卻對當代藝術的劇場性特質產生了持續性的影響。本文將對戰後藝術創作空間觀念轉移的劇場性,作歷史發展脈絡的探討。
文字全文瀏覽 :
瀏覽
原刊頁面瀏覽 :
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