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62 期
2005年10月
廟宇圖像與意義之關聯性研究
李香蓮
米開朗基羅在四年之內,於藝術聖殿西斯汀教堂繪製了《創世紀》的曠世巨作,藉由新構圖的手法進行包括一百五十餘個獨立的繪畫單元,內有三百多個人物,是有史以來刻劃人物形象最多的構圖之一。而臺灣的古蹟廟宇藝術中,同樣也存在著具有藝術價值的畫作,其中的構圖方式與隱喻的象徵更是值得去發掘與記錄保存。
筆者從臺灣一、二級古蹟中,收集共十九間廟宇之圖像,整理出六十六則為最多畫師所採用之故事題材;其中可明顯看出以中國小說為題材者,以《三國演義》即佔有九則故事題材,有三顧茅廬、趙子龍單騎救主、三戰呂布、甘露寺、桃園結義、武侯奉表、水淹七軍、張飛義釋嚴顏、馬超許褚大交矢,畫作分別繪於北港朝天宮、澎湖天后宮、臺南大天后宮、笨港水仙宮、臺灣府城隍廟、臺南北極殿、艋舺龍山寺、大龍峒保安宮與南鯤鯓代天府,共九間廟宇。從比對中得到以下圖像表現與意義的關聯性:人物身分(構圖位置)與特徵(外型打扮)、情節發展之混合(強化故事的完整性,跨章節的劇情整合)、靜態圖像傳達動態的時序進展(橫幅畫作:左側為故事發展之第一時間、右側為二)、兩兩對應之構圖安排(主動與被動、上位與下位、忠與奸)。
取材於《三國演義》的圖像表現,存在於廟宇各部位中,不僅具有美化廟宇之裝飾功能,背後更隱含著趨吉避兇、祈望教化之涵義。所以,中國在幾千年的文化洪流衝擊與變遷後保存下來的廟宇裝飾藝術,相信只要能遵守「保存原有色彩、形貌及文化風貌」之原則,同樣也能創造出屬於東方的《創世紀》。
文字全文瀏覽 :
原刊頁面瀏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