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65 期
2006年7月
認同與懷鄉 ──台灣方志八景圖中的文人意識(以大八景為例)
蕭瓊瑞
  1683年,清康熙22年,原鄭成功部將施琅,率兵二萬、戰船三百,先攻澎湖,再下東寧(即台灣),明鄭覆亡,台灣歸入大清版圖。
  兩年後(1605),台灣知府蔣毓英即修成《台灣府志》,惜未出版;再約十一年後的康熙35年(1696),福建分巡台廈道兼理學政高拱乾所修《台灣府志》(簡稱「高志」)正式刊行,成為台灣第一部問世的志書。在高修《台灣府志》中,首度提及「台灣八景」,分別為:安平晚渡、沙鯤漁火、鹿耳春潮、雞籠積雪、東溟曉日、西嶼落霞、斐亭聽濤,及澄台觀海等。同時,更有高拱乾、齊體物(台灣同知)、王善宗(台灣水師協左營守備)、王璋(台灣舉人)、林慶旺(台灣府儒學教授)等人之〈台灣八景詩〉多首, 之後歷代文人均有同題詩作,蔚為大觀。
  俟1747年(乾隆12年),范咸、六十七編纂的《重修台灣府志》刊行,卷首附有「台灣八景」木刻版畫,應是目前可見台灣八景圖像最早的版本。
  在府志「台灣八景」之外,各地縣志也各有「八景」之設,其中附有「八景圖」者,則有:《重修台灣縣志》(王必昌、魯鼎梅修,乾隆17年刊)和《續修台灣縣志》(謝金鑾、鄭兼才修,嘉慶12年刊)的「台邑八景」、《彰化縣志》(周壐、李廷璧修,道光14年刊)的「彰化八景」、《噶瑪蘭廳志》(陳淑均修,咸豐2年刊)的「蘭陽八景」、《淡水廳志》(陳培桂修,同治10年刊)的「淡水八景」,和《苗栗縣志》(沈茂蔭修,光緒17-20年修)的「苗栗八景」等。
  府志中的台灣八景,可稱為「大八景」;各縣廳志中的八景,則稱「小八景」。
  「八景」之設,是中國文人政制的一種常軌,也是方志撰修的一項傳統;有所謂:「凡設縣(廳)者,地方官吏或轄內文人,例必擇全邑風景最美之處,作為『八景』。」之說。 此說迨無疑義,「八景」之設,在中國各地志書中,確也均具實例;但衡諸中國大陸各地方志,「八景」之設及圖像建構,如台灣一地之豐富及多樣者,則為未見之現象,值得探究。
文字全文瀏覽 :
原刊頁面瀏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