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56 期
2004年4月
撞擊與生發──戰後台灣現代藝術的發展(1945-1987)
蕭瓊瑞
現代藝術,或現代繪畫,在台灣,是一個內涵不斷發展、擴充,和不斷被取代、超越的概念。在不同的時期,也和不同的名詞之間,有著相互流通或彼此涵蓋的模糊狀況;所謂新美術、新派繪畫、新興藝術、新藝術、前衛藝術、現代藝術,或現代繪畫,大抵都是在某一時期,代表著對當時的傳統主流提出質疑、挑戰,進而相互抗衡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和思想。
在相當的程度上,台灣的現代藝術深受外來思潮,尤其是歐美、日本的深刻影響;但是如果因此就將這樣的狀況,稱之為「殖民化美術」或「後殖民美術」而予以輕忽、推翻,甚至全盤否定,恐怕是一種過度簡化和粗暴的作法。因為,即使是「殖民化美術」或「後殖民美術」,在政治力強行介入的情形下,文化事實上仍具一定的反彈或反省力量,或隱或顯,或直接或間接,或刻意或無心,文化的生命,仍是時代最具體深沈的反照與映現。而在西方時潮強力衝擊下,藝術家極力吸納的過程中,往往誤解多於理解、揣測多於事實,這種經常被批評為「一知半解」的現象,卻也正好成了這些「後進」地區,自創文化面相最重要的源泉。因此,從西方的系譜看,類如台灣這樣的地區,甚至是包含世界絕大部分的地區,都將淪為「邊緣」、「亞流」的命運;但從人類文明的宏觀觀點言,這些倍受外力衝擊、壓制的地區,除非他的人民、藝術家毫無反省、奮發的活力,否則他們從衝擊、壓制中意圖站立起來,重新尋找自我、建立自我的歷程,永遠具備著高度世界史的文化意義,台灣尤為此中特具成果的典範。
文字全文瀏覽 :
原刊頁面瀏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