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21 期
1993年7月
讀臺灣省立美術館館藏中國畫
王耀庭
  臺灣地區在整個中國美術史的發展地位是相當特殊及顯眼的,原住民的藝術固然自成一系,漢文化風格也因時空背景與中國大陸有所差距。從三百餘年前明鄭時代,在此地拓殖,大量漢移民進入,隨之而來的書畫藝術,也在此地成長,滿清接踵,約三百年間,此地流行,一方面有明、清系統的文人水墨逸興,另一方面也有鄉俚野俗、充滿地域色彩、接近母鄉的福建風格,或謂之「閩習」。1895年淪為日本殖民地的五十年間,正值十九至二十世紀,中國近代化或世界變動最為劇烈的時代。由於殖民強制的統治,近代西洋美術的引進,漢民族的美術絕緣於官方的美術展覽,只能伏沉流行於民間社會。1945年光復,重回漢文化導向大底確立,可是近代萌芽的美術觀念作風,與傳統保守的中國繪畫,始而牴牾,終而分道揚鑣。1949年國府進駐臺灣,更堅定的發揚漢文化,而此時的移民又再一次帶進了中原的傳統美術,至今已是四十餘年,此間,臺灣本身逐漸形成一個開放且多元的社會。對域外關係言,歐美的新美術思潮自1950年代即源源不斷的進入,對傳統美術言,再有一次的鄭重比較省思的機會,境內本身一方面也能發揚傳統,這種的發展經驗,中國大陸是所未曾有的。
  從這樣的一個發展模式,也等於用繪畫史的尺度來欣賞美術館的館藏,將可較容易看出一個有系統性的特色。以現有館藏品與臺灣地區為範圍,大致可分成兩個階段,大部分的畫家是曾在此地居住活動者,或可說是作品創作的地點是在臺灣者,另一小部分則是晚清、民國初年的畫家,或是在水墨畫系裹的域外畫家。這兩部分在比例上雖然懸殊,但是就淵源論,晚清民初的這一段仍有可述者,茲先言之。
文字全文瀏覽 :
原刊頁面瀏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