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22 期
1993年10月
漢城美術之旅(三)
蕭寶玲
  去年年初,很幸運通過教育部辦理亞太文化及社會中心(亞太文社中心)1990~91年度交換計劃獎助金之甄試,於7月赴韓訪問,完成一趟豐盛的漢城美術之旅。
  1966年,亞太文社中心成立之初,擁有9個會員國;基於各項政治因素,在1974至1980年間,陸續有澳大利亞、馬來西亞、越南、泰國、紐西蘭和菲律賓退出。1980年以降,中、日、韓三國鼎力支持亞太文社中心的營運,以期提昇亞太地區各國的文化與社會水準。今年7月,日本會員國由亞太文社中心退出後,中華民國與大韓民國間長久的友誼,勢必更加深厚。
  處於分裂中的韓國,面臨北韓的威脅,卻能加快經濟起飛的腳步。1988年「漢城奧運」打下了韓國步上國際舞臺的基石,1991年並一舉進入聯合國,韓國的傲人成就,是韓國人點滴血汗的累積。
  韓國的美術,長期承受中國文化的潤澤;在西方人眼中,他們彷彿是相同的。事實上,韓國美術絕早就顯露了獨特的外貌,除了發展出如岩石般強硬的性格,同時也表現了韓國人如綿紗般的韌性和耐力。
  韓國的7月是一年中雨量最豐沛的季節,空氣潮濕、天地陰沉;滂沱的大雨,打斷了我們南下慶州古都的通路,因此滯留漢城十八日。所幸漢城市內順暢快速的地鐵系統,與四方聯結的交通路線,讓我雖單槍匹馬,仍探訪了不少重要的據點。美術館內的收藏品讓人癡迷不已,而朝鮮李氏王宮的雨中景致才真是別有一番情調。
  由於韓國政府保存古蹟不遺餘力,漢城具有古典與新潮並立的特徵。亞當斯(Edward B. Adams)形容漢城為「一座多城門的城市」,而漢城的繁華與東方魅力,並非僅「梨泰院商街」、「明洞」、「東大門」或「南大門」而已,在漢城登「南山塔」、喝「蔘雞湯」和買 「人蔘茶」,僅僅觸及漢城生活的一角罷了。
  而漢城所呈現的韓國性美術,林林總總如:雕塑公園、畫廊、李朝王宮建築等,將分別列文介紹。限於圖片來源困難,東國大學美術館、韓國郵政博物館以及韓國刺繡博物館(絲田家)等文字部分不得已略去,深感遺憾國教育部、外交部以及中華民國駐韓大使館和亞太文社中心的協助;尤其感謝訪韓期間提供寶貴資料的駐韓大使金樹基先生、亞太文社中心事務總長鄭淳根先生、執行官蔡連康博士、企劃官金秀岩先生,土陶廊李尚美(譯音)小姐、門畫廊池恩仙小姐以及韓國觀光公社總公司之服務人員。
  本文完成於1991年11月,按完稿順序分九節介紹漢城之韓國美術。
原刊頁面瀏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