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56 期
2004年4月
鳥瞰台灣攝影
周 文
攝影依其主題和表現形式,大約可分為人體、風景、心像、花卉、寫實、生態、專業及數位影像 等幾種類別。今日台灣攝影的面貌,就在這幾類型攝影的開拓和努力,所編織完成的果實。如從法人尼普斯(Nicephone Niepce)在1826年夏季實驗獲得首張凝結影像相片算起,攝影的發展應有175年歷史,這短暫年間,由簡單的暗箱技巧操作,演變至今,對攝影理念的追求,不知累積多少攝影前輩的智慧。據王雅倫所著《法國珍藏早期台灣影像――攝影與歷史的對話》此書指出,法國奧賽美術館蒐集一張1850年拍攝的台灣影像,很有可能是台灣地區最早的拍攝作品,屬實的話,攝影在台灣很早即有發展線索。希望我們不要認為此就是台灣攝影的源始,只能說攝影已在那時被應用於這塊土地,最近常有人將台灣攝影的源始歸至於此,並不很適當,我們講歷史的發展,源始的定位很困難,因這觀念很模糊和不確定,所以想選擇何者為源始,是需長期精密的考量,才有可能得到正確的結論。換句話說,源始含有發始之源的意思,以攝影來說,帶有思想和技術結合的意義,不單是「早期」時間上的順序,因此將外人用自己的思想和技術,擇取他們所需的事物,當作我們的源始,是很有商議的地方。或許把這些珍貴的資料,置放在「早期」,而不是所謂的「源始」,可能較為恰當些。
台灣早期攝影源始,可溯及歷史事件、地理景觀、行政軍事和商業營運等發生事實。歷史事件含括傳教、醫事、人文及物像的拍攝,行政軍事和商業營運方面,涵蓋全台的探勘攝影,面對這些紀錄作品,即需要大家的智慧一一解讀。我們明白系統的發展,是由該系統的人事物組合推進,要敘述此系統就需對其中的三者,作全面性的說明,而這說明需保持均衡及客觀,以求能有所共識。因此本文將儘量使用這方式闡述台灣攝影的發展歷程,如涉及到風格差異和個人喜惡諸類問題,也要做到避免情緒性的文字產生,全面及客觀是這篇不成熟拙作的依據,所以還有偏失或缺乏的地方,那是筆者學術修養不足,見識太少之故,在此也請攝影前輩不吝賜教。
本文預定從攝影引進台灣地區談起,由前得知,攝影很早就進入本地區,雖只是些攝影活動,但已值得讓我們費心加以探索和研究,次節談論台灣攝影初期的發展情況,日據時期因政治和軍事的干涉,令許多創作受到很大的傷害,好的作品不易出現或遺存下來,所以這段期間紀錄攝影,有其時代的重要性。再次,探討前輩攝影家的努力成果,他們奠定本省攝影發展的基礎,也給我們更大的空間,進一步思考攝影應走的方向和帶來的影響,最後兩節則嘗試討論台灣攝影現今的承續和轉型問題,希望能夠獲得完整的發展輪廓,更期得到應有的認識。
文字全文瀏覽 :
原刊頁面瀏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