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54 期
2003年10月
建構主義中關於「學習」的概念於博物館中的應用
董瓅璟
什麼是建構主義中關於「學習」的概念?這個概念和博物館有什麼關聯?要討論這個議題之前首先必須了解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
建構主義的觀點源自皮亞傑(Piaget)的理論,以心理學、哲學、人類學為基礎,用來解釋「知識」及「學習」。先解釋「學習」。皮亞傑認為每個個體都有認知結構(cognitive structure),就是基模(schema)。認知結構由個人的知識背景、信念、文化價值觀、心理特徵等構成。當個體遇到新經驗時,如果新經驗和基模類似,便產生認知作用,原有的基模擴大,這是同化作用(assimilation)。反之,基模和新經驗衝突,不能產生認知作用,基模就必須改變或擴大,這是一種調適作用(accommodation)。認知衝突是學習的原動力。認知結構在同化和調適的過程中,便能使個體的智能增長。所以,學習不是從某些來源將知識接收過來,而是一個建構的過程。知識學習的關鍵是學習者的心,而非外在的刺激手段。學習是認知結構的獲得、重組與創造,知識的獲得是因為學習者能對知識各元素之間的關係產生理解,建立認知架構所致;而非單純在已知的部分增加新的事實。
建構主義強調的是學習者而不是教導者。學習者和環境、活動互動,建構自己的概念、假設或者解決問題的方法。環境、學習者的態度、信仰都會對學習造成影響。
以下的比較可以讓我們更容易瞭解建構主義。人究竟如何得到知識有兩種對立的理論即指導主義(instructionalism)與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指導主義認為知識是正確反映真實世界的客觀事實。知識本身和學習者分別是獨立存在的。學習者面對新知識時有如一張白紙,當外界在紙上加上知識時,學習者才能獲得新知識。所以學習者是被動等待知識的人。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本身和學習者不是獨立存在的。 學習不是了解事物的本質,也不是柏拉圖提出的模糊的記住某些概念。學習是心智建構(mental construction)的結果,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學習是學習者把新訊息融入他們既有的知識的過程,即使學習者面對的是新知識,學習者也不可能像一張白紙一樣,學習者會帶著本身既有的觀念去接觸新訊息,讓新舊知識接軌。
原刊頁面瀏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