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18 期
1992年10月
抽象繪畫的符號和動勢
程文宗
  在二次戰後,藝術的研究和觀念呈現更多樣,尤其在材質(Materia)上,從新造型主義到普普藝術、觀念藝術等的改革,這些變化仍以符號(Segnica)和動勢(gestuale)為西方的依據,在平面性繪畫也引申出另一結構性的繪畫,戰後主要以巴黎、東京、紐約、羅馬為主要的地區,很明顯的是書寫性繪畫結構成為這些地區的主要語彙,一種去象徵性(Significato)的指涉和各種對形象遷就的敘述;以及在自然特徵或象徵性的特性之元素不再提及的繪畫觀。
  在這體系的藝術家於初期在法國有沃斯(Wols)、馬丟(Mathieu)、哈同(Hartung)和蘇拉捷 (Soulages);在美國有托比(M.Tobey)、波拉克(Pollock)及稍後在義大利的卡布科羅斯(Capogrossi)、科里巴(Crippa)等。他們主要在元素符號的表現上之運用,如使用繪畫性之書寫(grafico-pittorico)以傳達速度感(Velocita)和偶發性(improvvisazione)效果,他們有的得自文字符號藝術,有的來自東方的書法藝術,有的將西方藝術和禪學結合起來;在諸多的形式表現中,以托比的白色符號(Segni bianchi)及其任教之太平洋學校(Scuola del Pacifico)影響最大,也是平面藝術在達達主義(DaDalismo)後的另一種表達形式。
文字全文瀏覽 :
未獲授權
原刊頁面瀏覽 :
未獲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