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58 期
2004年10月
建構台灣美術的沉思
周 文
由台灣美學藝術學學會主辦的「美與藝術思想的變遷〜美學藝術學的關鍵時代」座談會, 談論目前國內美學在藝術教育的重要性,與會學者專家大多有所感,覺得學習藝術的學生,美學訓練並不很充足,引發筆者對現有通行的台灣美術研究,有幾點意見和感觸,也許不很成熟,但希望對美術和美學教育有些助益。我閱讀的有關台灣美術書籍並不太多,可說是很粗淺,所以只能依據每本論述,作簡單的說明工作,如有曲解或錯誤,當然需要前輩及學者專家不吝的指導。
進行討論之前,首先,說明我所認識的「歷史」意義,因為建構台灣美術,是涉及「史」的範圍,什麼是歷史?應該有些概念,才有可能繼續討論建構問題。其次,簡略說明台灣美術發展的現況,這裡儘量將有關台灣美術研究的問題,提出來後作詮釋回應的方式,以為豐富美術論述的前置討論。再次,則以自己認為美術體系的完成方法,作為一種論述依歸的工作,和藝術發展遠景的可能探討。前面所述,可能有些不妥之處,只有盡力釐清自己的觀點,當然會有許多不同的意見,這裡希望將意見明示出來,不作任何評論,針對台灣美術的建構問題,才是筆者要探討的所在。我們不偏向某些論點,也不否定其他的說法,所有討論都是考慮的對象,平心而論就是我們的立場。
最近有關台灣美術的書籍出版,可用百花齊放來形容,各有自己的看法,都有非常精彩和深入見解。我們知道台灣美術的發展,有人認為是從日據,作為源始時期,以日本引入西畫觀念,為一斷代說法,另也有人則以明清時的水墨畫,為美術的發展源頭,其實都有其道理,不能說誰對誰錯,讀者必須清楚作者講史的立場及背景,才能明白他所要表達的理念。藝術最好不要摻雜意識形態,因為有了立場,常會看不清事實,被意識所蒙蔽,而無法有正確認識。台灣美術的建構,除基本的記事工作,重要詮釋,也是不可缺少的,有了骨架,就需增加筋肉,整體的建構,就是如此。
我們無法一一研究眾多的台灣美術書籍,所以只能選讀其中的部分著作,有集成書冊,有單篇文章,都是很重要的依據,雖數量不充足,但求質量的完備,避免以偏概全的缺失。學問的研究,可分為深入研究、專門研究及投機研究,尤其近年來,相關台灣的研究成為顯學,就出現一批人物,以研究台灣為口號,別人的研究都上不了檯面,自封為大老或權威,加上一些公家單位的職位和教職,那更不可一世,所有的學說都需經過他一統天下,這現象在台灣美術的撰寫,很清楚可以看到,但是我們不能因這些人,而放棄對台灣美術的研究,無論是誰,只要研究該學問,或多或少,都能有所貢獻。因此台灣美術是需結合眾人研究,慢慢累積出來的結晶品。台灣近年的研究,都很積極,可是有時過於求好心切,急著表現權威,將文化當作經濟來處裡,可以買賣交換,互比美麗的包裝,可是內在的空虛卻無法解決,這種無根性的文化,是不能抗抵外力的衝擊,及延續長久,就像流行音樂,過了流行就被丟棄。不要怕空虛,一步一步踏實的做,此才是研究學問最基本的功夫。
文字全文瀏覽 :
原刊頁面瀏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