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學刊資料

110 期
2017年10月
帝國城邊風景:日治時期大稻埕裡的「後巷」風景畫探析
陳美靜
日治時期的城市景觀中,「後巷」風景畫作為一個結合空間、地方,以及風景三位一體並置的圖像主題,展陳於美術展覽會平臺中,成為一個述說日治時期美術發展中現代性的重要表徵。日治時期,大稻埕逐漸發展為北臺灣商業活動的聚居地,在1920年代官方施行市區改正計畫過程中,相對於城內以政治為核心的城市景觀,它儼然成為一個居於城市外緣的「地方」,並且具體展現臺灣常民生活風景的特殊化「空間」。 在這空間場域中,「後巷」的所在位置,在當時足以標記出城市邊緣空間在政治、社會和文化發展層理上的特有紋理。而相較於城市街區的正面性觀看與發展而言,「後巷」風景確實產生一個歧出於既有觀看模式下,形塑理解和認識城市生活真實樣貌的一個重要節點和場域。本文試以霍米‧巴巴(Homi Bhabha, 1949- )「夾縫性空間」探討不同文化觸接面上各種混雜、差異,疊合和並存的種種元素,從而在一個並非二元對立的思維底下,解讀「後巷」風景畫作為一種文化實踐,其如何起作用?再者,藉由凱文‧林區(Kevin Lynch, 1918-1984)對於城市意象元素「邊界」概念的確立,梳理城市邊緣節點的風景意象。最後,以後巷空間的邊緣性城市意象所產生政治、社會與文化意識的聚攏,析理後巷空間在該時期的風景畫內涵。
文字全文瀏覽 :
原刊頁面瀏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