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104 期
2016年4月
廢除「國畫」之後──戰後臺灣水墨畫「東亞文化共同體」思想之形成
白適銘
  自1950年代開始,戰後臺灣畫壇展開一波歷時數十年之久的現代化改革風潮,其結果,不僅對現代美術發展帶來前所未見的衝擊,更造就藝術史上最具現代性意義之成果。五年代初期揭開序幕的「正統國畫論爭」以及六年代之後的「國畫現代化」問題前後呼應,都可說是戰後傳統繪畫面臨外部挑戰以及如何在地化等問題所帶來的結果。戰後臺灣「文化上」的雙重斷裂,亦即日本現代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皆無法滿足美術現代化的實際需求,故而,創造新的文化認同已成為戰後改革最急迫的任務。尤其是支持現代化的藝術家,對傳統繪畫或「國畫」的抨擊不遺餘力,1970年代中期,楚戈更大膽倡言廢除「國畫」,造成水墨界的一陣譁然。
  廢除「國畫」的倡議,可謂革新派對守舊派陣營最激烈的一擊,反映新舊世代之間文化立場的極端對立。此場有關「正統性」、「文化主權」爭奪之戰的展開,可以說是來自戰後封閉的社會現況及國族主義思想的氾濫對文化現代化造成的壓抑所致。革新派主張藝術不應有東西或主從之分,意在建立一種世界一體的宏觀視野,以迴避中心主義;同時,批評主政者及守舊派對於「國畫」的迷信,已造成我們失去主導東亞文化進展的地位和機會,強調必須破除「中華文化沙文主義」以及東亞文化宗主國的自大心態,重新透過「東亞文化共同體」認識的普及,藉以創造超越國族主義思想的二十世紀現代文化。
文字全文瀏覽 :
原刊頁面瀏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