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50 期
2002年10月
萬華剝皮寮老街
米復國
  剝皮寮老街位於台北市萬華區的康定路、昆明街之間的廣州街北側,老松國小的南側。現今貫穿本地區寬約三公尺的康定路173巷即為舊時清之街衢:福皮藔街中後段。福皮藔街始自地藏庵,連接上龍山寺旁的青草巷,是清代艋舺與古亭庄舊街仔連絡要道,可以再通往公館、景美、新店、深坑;另一方面古亭庄批發的貨物要到艋舺蕃薯市街也都要經過這條路。所以當時也是一條日常生活的市街,產業多樣,有金銀紙製造商、米商、魚商、道士、什貨商、獸肉販賣商、石炭商、果子行商、野菜行商、藥商、葬儀工、傭人、苦力、拖車夫、薪炭商。另外,康定路與廣州街交會口一帶,也曾是煤炭販售集散地,又稱為土炭市。
  但在日治時期的「市區改正」計畫下,開闢了西昌街、康定路、廣州街、昆明街等筆直道路後,彎曲綿延的北皮藔街(福皮藔街)面臨截斷而隱入於後。原先福皮藔街南面的街屋立面開始轉向今日的廣州街。因為列為老松國小的預定地,實施禁建,使得當地居民再無法改建或增建,以致意外地使得本段的剝皮寮街,仍保留初時開發的空間特色,也是今萬華區內唯一保有清代漢人的街景,見證了艦舺歷史的發展。
文字全文瀏覽 :
原刊頁面瀏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