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45 期
1999年7月
決瀾社與三〇年代的上海──兼寫中國美術現代化第一期的歷程
謝佩霓
  隨著千禧年即將來臨,值此世紀交替之際,回顧與前瞻已然形成全球人類共同的命題。置身歷史大氛圍中,吾人正處於回顧本世紀中國藝術演變史的絕佳時機。如何透過肯定過去、看清現在進而展望未來,無疑是時人責無旁貸的當務之急。
  二十世紀的中國美術史,在內憂外患、割據分治、兵戎冷戰的連番衝擊下,面對著西潮東漸擴張,歐美主流意識掛帥以及消費主義、傳媒壟斷的染指,不免激越出一波末平、一波又起的連串戲劇性發展。
  滿清末年國勢頹危,歐、美、日等強權乘虛而入,挾其船堅砲利逕行遣軍扣關中國。侵略的行動無往不利,攻陷的豈止是海防與禁城,更徹底擊潰了中土子民數千年來驕矜自持的民族自信。
  門戶大開後的清廷,在痛定思痛後決議向西方取經,從1872年起陸續派遣公費留學生放洋汲取學識,著眼於修習現代科技新知。遲至1887年,奉派赴美、英兩國習藝的李鐵夫,乃為美術類留學生的第一人。至於留日攻讀藝術的先驅,則是日後以弘一法師傅名於世的李叔同,時年為1906年。自此而往,不唯中國藝術留學生的數目與日俱增,而且前往歐洲、日本的人數不相上下,奠定日後大陸、台灣藝術體系中歐系、日系形成平起平坐的兩大勢力的肇基。其勢均力敵的局面,影響一直沿襲至今。
文字全文瀏覽 :
原刊頁面瀏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