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23 期
1994年1月
千載寂寥,按圖可鑒──論年畫的繼往開來
呂清夫
  一般認為,近代年畫當以蘇州桃花塢及天津楊柳青最為膾炙人口,同時大家也多半傾向於注意那些福祿壽禧的豔麗吉祥畫面。相沿之下,大家似乎認為年畫世界便非此莫屬了。事實上年畫應該還有更為廣大的天地,從庶民生活到歷史大事應可無所不包;從華麗鮮豔到高雅純樸莫不可以發揮。清末名年畫家錢慧安的作品即被評為「色改淡勻,高古俊逸,惜今皆不存,徒見俗鄙惡劣之一派也。」(註1)
  大家都知道有「國畫改良」,有「戲劇改良」(本省稱之為「改良劇」),但是大家好像較少注意到所謂「改良年畫」。國畫改良試圖把西方的透視法、明暗法、解剖學帶入國畫之中,可惜有點改而不良,作畫內容亦無多大進境。「改良劇」多少是舞臺劇的西化或寫實化,排除象徵的手法及哭調的唱腔,說實在,像廖添丁那樣的現實題材,歌仔戲是不容易演出的。「改良年畫」的情況與前二者不大一樣,那不如說是迫於形勢。主要是因為清朝末年,政治腐化,外敵頻仍,民不聊生,年畫於是敏銳地反映了這個現實,至於原來的表現手法倒也頗能應付此一現實,而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大量製造,簡直是當時的一種傳播媒體。
文字全文瀏覽 :
未獲授權
原刊頁面瀏覽 :
未獲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