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63 期
2006年1月
傳統台灣婦女命運的具體象徵──媳婦仔
曾秋美
台灣傳統社會的女性有著怎樣的形象?是大家族的閨秀小姐?還是在田裡勞動的農婦?是足纏小腳、弱不禁風的楚楚可憐?還是背負嬰孩、溪邊搗衣的堅忍面容?在台灣如此複雜多元的歷史舞台上,究竟她們扮演了怎樣的運命角色?
對e世代的年輕人而言,「媳婦仔」一詞是個陌生、模糊或未曾聽過的古早名詞,而對外國朋友來說,「媳婦仔」更該是前所未聞的;但是,對老一輩台灣人來說,這個名詞並不陌生,若換成「養女」或「童養媳」,定能喚起更多人的印象。
在漢人傳統的農業社會裡,「媳婦仔」與「養女」、「童養媳」都是一種特殊的女性角色,她們都是經由「收養」的程序,自小離開親生家庭,成為另一個家庭的成員;所謂的「養女」是指那些被收養來當作女兒的女子;「童養媳」是指那些準備將來長大後要使她嫁給兒子而事先收養的女孩。「媳婦仔」,則是福佬人的用語,和中文的「童養媳」相同,但是在台灣的北部及澎湖地區,「媳婦仔」不只是指「童養媳」而已,它也含有「養女」的意涵。這些地區的人們對所收養的女孩,不論將來要讓她成為女兒或者媳婦,在未結婚之前,一律稱她們為「媳婦仔」。
文字全文瀏覽 :
原刊頁面瀏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