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33 期
1996年7月
觀念藝術與素描:超越紙頁;超越牆壁
Tony Godfrey(東尼‧葛富雷)著,曾雅雲 譯
  本文呈現觀念藝術家的素描作品特質,以實例來論述觀念藝術和素描之間的關係。首創牆上素描的勒維特,利用計數或排列線條的動作,發揮素描的反覆及謙遜性質,賦予冥想機能。隆格拿泥巴透過肢體姿勢召喚大自然的力量,讓大自然全程展演出一幅素描。其他借應用草、葉、木、石、竹所描畫出來的作品,來跟大自然進行對話的有亞克凌、德弗里斯、哥茲渥希、克瑞格;麥克奇韋則用石墨棒及相機記錄並涉入大自然不斷在變動的情狀。阿曼多的鉛筆線條精簡而抽搐,想捕捉在開放空間裡支撐而起的緊張;雷涅在自己的照片上塗鴉,希蕾在壁紙上寫下低俗的素描,都表示對社會規範的一種攻擊,並透露自我辨識的困難。萊茲與阿靈頓的素描常常表現人的錯覺作用和潛伏的情慾動力,成為觀看的寓言或心理隱喻。諾門的作品語帶雙關地反諷強烈的觀念化或自負的訴求。朗哥的科技化人物素描,顯現城市人的疏離感;魯夏的噴漆式文字畫,戲謔地反彈陳腔爛調的事物;培濃則一反這二者摒除個人跡痕的方式,用壓印素描向觸覺致敬。罕普列敦的戶外牆上「影子人」素描,彷彿見證著街坊生活,室內壁上的人物素描卻似解除束縛的象形文字;而波羅夫斯基那附帶數字的素描,則像是包含時間經驗的日記。
文字全文瀏覽 :
原刊頁面瀏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