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學刊資料

111 期
2018年1月
叛神之神:解嚴前後臺灣美術中的中國神話之變相與解構
盛鎧
自1987年解除戒嚴之後,臺灣社會日趨開放與多元,許多原本被視為禁忌的議題也得到公開討論的機會。臺灣人的文化認同因為歷史因素,本來就有其複雜性,而在解嚴前後也開始產生相關爭論,藝術界也不例外。不過,當時臺灣的藝術創作,大多並非直接介入認同議題的論爭,對特定認同採取贊成或反對的表態,而是對臺灣文化的傳統進行較深入的反思。其中一種創作方式,雖然引用中國古代神話的典故,卻並非真正認同中國式倫理,反而以較激進的方式詮釋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出一定的解構表現與批判思維,例如侯俊明的《搜神記》(1993)。
侯俊明的《搜神記》是以虛構的方式呈現18則神話傳奇,其中不僅有圖畫,還有文字解說。這種表現方式雖有傳統根源,但侯俊明卻加入現代觀點,甚至帶有戲仿的風格。18則傳奇當中,有些源自中國古代神話,像是〈刑天〉、〈女媧〉與〈哪吒〉等,卻有著現代且前衛的表現。其中〈刑天〉是取材自中國古代神話集《山海經》當中的典故,刑天因為反叛傳說中的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而被砍頭,但他卻將身軀化為耳目,而繼續反抗。侯俊明的刑天傳說不僅是對中國神話的借用與變相,並賦予一種前衛藝術的造型,也是以激進閱讀的方式,突顯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反叛者和異質元素,巧妙地對中國民族主義進行批判。另一位臺灣藝術家郭振昌也在1993年前後創作了同樣以刑天為主題的作品。此外,在戒嚴令尚未解除之時,楊茂林在1984至1986年也以蚩尤、夸父、鯀、禹、共工、后羿等出自《山海經》的神話人物作為創作題材,可見對中國神話的引用以反思文化認同的問題,在臺灣當代藝術當中並非特例。
本論文將以侯俊明在解除戒嚴前後的作品為主,探討臺灣當代藝術如何引用中國古代神話,對文化傳統與認同議題進行批判性的思考。除了比較同時期的藝術創作,本文也運用文本生成學(genetic criticism)的研究方式,探究侯俊明作品的發展過程及其美學思考,由此亦可看出臺灣藝術家如何吸收並轉化中國文化的元素,以塑造更具多元性的認同。
文字全文瀏覽 :
原刊頁面瀏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