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15 期
1992年1月
迎接「第二屆名古屋國際科技藝術特展ARTEC'91」
蘇守政
  廿世紀科學的發現與科技的發展所引發的變革遍及人類文明的各個層面,藝術的領域自不例外。任何時代裡,當時的最新技術與藝術表現的統合與共存共榮是文化旗手們的理想,也是當代文化發展的原動力。早在二、三十年代的歐洲,即有不少藝術家因為在觀照事物的方法上感受到一股新時代的空氣,而致力於探索藝術與現代科技整合的課題。以美術的範疇而言,繼二十年代末來主義的前衛藝術家們謳歌機械文明,熱烈追求機械時代的美學以來,三十年代的西歐,以包浩斯為中心,更直接將光與運動等新的造形要素,配合嶄新的空間概念與影像媒體進行種種實驗性的創作活動,不但促使素材的應用與表現形式大為擴展,更進而引發了藝術觀念的革新,與藝術諸領域之間的相互整合,為今目的科技藝術開啟了先機。戰後更由於資訊科技、光電科技、視訊影像技術等領域有了突破性的發展,科技與藝術的整合又掀起了另一個高潮。由於現代科技媒體的發展已超越了單純的機械性,感性的功能與人工智能技術的開發漸受重視,在媒體藝術的領域中,從「電子繪畫」到「電腦藝術」,從「電視藝術」到「錄影藝術」,創作領域的迅速進化,顯示出科技的進步不但豐富了藝術表現的可能性,更進而擴充了藝術的觀念,已從單純的輔助性工具轉化為體系完整、極具潛力的主體性創作領域。另一方面科技文明潛在的危機,在經過本世紀兩次大戰之後已顯現無遺。揮之不去的毀滅性核戰陰影與工業污染造成環境品質惡化的現象,無一不令廿世紀末的人類憂心不已。近代藝術豐厚的人文精神已被認為是轉化科技文明的危機為契機的希望之所寄。廿世紀初,技術與藝術整合的構想與實驗經過反省與進化的歷程,在八十年代終於以統合了人文、科技與藝術的完整形式,在世界各地展現風采。
文字全文瀏覽 :
未獲授權
原刊頁面瀏覽 :
未獲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