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66 期
2006年10月
談台灣美術的現代性
周 文
我們知道研究美術的人,不但喜歡欣賞作品,也很樂意做美術評論,可說是整體參與美術領域。因參與研究工作,須有深厚的藝術涵養功夫,才能表現出令人懾服的學術權威,所以許多評論人使用的言語,都具哲學意味,但有時讓人不知所云,或相信自己無知。這現象造成語詞濫用,更成為現在美術工作者特徵之一。眾多的用語中,「現代和後現代」常被提出說明一些美術議題,甚至展覽、推廣教育的場合也相繼應用此類語句,只為了顯示自己的美術背景。例如:九二一震災舉辦的活動,定名「後震災……」,令人產生啼笑皆非的感覺,現代和後現代不會只是時間的前後而已。因此談論台灣美術現代性,必須先行釐清現代和後現代的意義,進而才可說明現代性問題。
我們知道台灣美術的發展,受到大陸、日本及歐美的影響,無論是那一種類美術,都可以見到影響的痕跡。近年來本土意識高漲,處處強調台灣主體論,好像只有自己最好,別人的就沒有比較餘地,又在有心者的操縱之下台灣美術成為一門顯學,研究台灣美術不但吃香,還能成為美術權威,我說了才算數,因為沒有人可和我並排而行,高人一階何等愉快,加上官大學問大的毛病,台灣美術漸漸出現許多怪現象。例如前輩畫家作品價格是天價計算,美術館單以台灣美術作品為典藏目標,創作市場軟弱無力並以金錢為依歸,美術家沒有畫格只有價格等等。這些現象都是讓台灣美術發展失掉方針的原因,但最為嚴重即是「美術代工化」問題,就如台灣的電腦工業,表面非常的風光,實際上只是做一些零件代工的環節,為何說台灣美術只是在做代工?我們從美術理論和創作來看,捫心自問有我們自己所創造的嗎?社會環境造成美術創作僵化,欠缺新血的流動,美術權威主宰整體運作,形成美術生命的停滯不前。老畫家畫了幾十年,年輕畫家也跟著幾十年,沒有創新的精神等於天空的雲煙,一陣風吹來什麼也不剩下。
另外使人迷惑的就是文化政策,反反覆覆不知所云,辦理大型活動即是推動文化的必備條件,有了活動就有文化,進而使人認為文化政策可以代替文化生命,如果文化生命是由政策所養成,我想文化可量化及快速製作,難道不知文化生命,不是急凍式的成品,其需長時間的累積,一步一腳印辛勤得出來的果實。從這裡來說,台灣美術生命是涵蓋在全體的文化中,可用政策推廣教育,但須能整合所有的美術層次,建構自己美術生命,當然不可停留於美術代工化的慘境。爲跳脫老舊的框架,台灣美術需講求現代化,於此或許也同時逼出台灣美術的現代性問題。
台灣美術發展同時,有幾個值得大家注意的問題,那就是台灣美術家的創作意念及審美態度、台灣美術應有的定位及價值、台灣美術的社會功能和台灣美術發展趨勢。另外討論台灣美術的議題,除敘述繪畫類的作品外,也儘量能涵蓋所有美術類的作品,擴大討論的層面,應更可呈現台灣美術發展真實的面貌。日本畫家立石鐵臣在二次大戰後,繪製一幅《台灣史前時代生活圖譜》,表現早期黑陶農耕的生活,可說是對台灣史前歷史的一種說明方式。因治台需要,在1722年(清康熙六十一年),清巡台御史黃叔璥來台,親自手繪台灣地圖,雖都是實務性質佔很大的成分,但從另一角度來看,不失為台灣早期的繪畫藝術。賈克˙瑪奎於《美感經驗》提到「藝術是社會建構的現實中的一部分。」從這句話可知台灣美術的發展,也是台灣社會生活現實建構產物。美術被涵蓋於生活中,所以我們可由台灣歷史生活的演變,來看美術的變化及發展脈絡。
現在最困擾的問題,就是對「現代」這字詞的意義認識不清楚,美術的現代是什麼意思?記得某次的展覽討論會上,有人提出修正台灣美術發展的敘述結構,特別強調所謂的現代性,商討的結果只在展覽主題做文章,更改展覽名稱為「……摩登……」、「……衝擊……」或「現代、後現代……」,增加幾幅作品就算對「現代」交差了事,明白內容的人會覺得有些敷衍,其實展覽本身已經詮釋了現代的問題,更改的決定,顯示策展人本身對「現代、後現代、現代性」的觀念掌握不充足,無法清晰交代此問題。「……這是對藝術的最大不敬,是對『現代』的最大誤解……所不同的是現代藝術經常與現代知識相結合,它的難懂只是表現為對於現代各種知識條件的限制;對於一個不曾接觸現代知識的人是絕對的難懂;但是對於一個具有學養的人則是了無隔閡,同樣具有高度的使人信服的力量,亦即是它的感人力量。」
我們現代人,當然生活在現代的環境中,也應該對現代最為了解,但常有人很迷惑,什麼是現代?缺乏現代知識的結合,是否我們現代知識受到限制,使我們成為無知的一群,此即是為何要進一步探討這些相關問題的理由。
文字全文瀏覽 :
原刊頁面瀏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