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17 期
1992年7月
臺灣陶藝四十年
溫淑姿
  本文所謂陶藝,是指陶瓷藝術;雖然可能兼具實用性,主要仍以觀賞為目的所做的陶瓷藝術品。在臺灣,陶藝之製作始自何時,不得而知,目前存世早期之作有蔡川竹(1907-)於昭和十一年(1936)參加日本某美術協會第百回展覽會展出的「水牛」,這在普遍生產粗製實用的當時,較為特別。從「水牛」的參展迄今五六十年間,臺灣陶藝的發展 ,從苗 栗土、南投土、臺北和平東路挖路土、到進口混合配土的使用;從古釉模擬到新釉研製;從高溫窯燒的執著到低溫樂燒引進,甚至使用絹印處理表面;創作理念也由純形式與質感的關懷至對自然、社會現象之反省與投射。多元的價值觀於焉誕生。
  其間相關知識來源分別來自工業藝術陶瓷界。學校教育及六0年代興起的陶藝教室。而從學校教育的調查統計圖表顯示,隨著陶藝的普及,學校教育亦廣設課程,無論其旨在職業訓練或作為創作素材之一,對陶藝推廣之功實不可沒。此外,陶藝教室林立,促使做陶賞陶人口增加,自然也是陶藝蓬勃的近因。
  近十年來,陶藝製作已達到相當的熱潮,並有稍為冷卻的跡象,就某種程度來說是可喜的。因為這股熱潮如果意味著展覽數眾多,並且陶人可以輕易提出作品參展,那麼陶藝品質與表現的深度。令人堪憂。因而適度的冷卻,加以審慎的執著,或更為臺灣陶藝發展之福。
文字全文瀏覽 :
未獲授權
原刊頁面瀏覽 :
未獲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