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55 期
2004年1月
膠彩畫的再完成與再突破
施世昱
藝術創作、藝術批評、美學、美術史是研究美術的幾個主要方法;彼此既互相區隔又互相成長。若欲以意識形態或眩人耳目的哲理思辨探討當代藝術,則近一、二十年(以下簡稱當代)來的台灣膠彩畫創作似乎無此性格。而藝術批評雖然扣緊當代藝術創作並予以建議,卻也不能保證可以預測未來的發展。反之,由於史學要求歷史距離,遂有社會學來彌補這個領域。談談這些方法論的原因是《臺灣美術》季刊希望筆者撰寫一篇討論台灣膠彩畫未來發展可能性的文章,但筆者既不是台灣膠彩畫的導師,更不是萬能的先知,如何預測未來?但人們對不可知的未來的渴望又是如此的強烈(甚至筆者自己亦覺得這是個有趣的題目),不禁陷入沉思,學院裡的哪一門學術研究可以滿足我們真正的求知慾望呢?
在迴避歷史假設或預測的前提下,以筆者個人的膠彩畫創作經驗及與諸位中青輩膠彩畫家的交遊為基礎,假借社會學的模型建構模式,試著以所謂的「洞察力」提出對當前膠彩畫發展的一點淺見,是筆者所運用的藝術批評方法。 限於篇幅,這裡僅就官辦美展裡的膠彩畫部分,談論膠彩畫家林之助直接影響下的當代膠彩畫的成就與發展可能性。
文字全文瀏覽 :
原刊頁面瀏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