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14 期
1991年10月
臺灣工藝的發展與變遷(上)
江韶瑩
  臺灣曾經歷過繁華的工藝生產時代,但由於重讀書人而輕藝匠的風氣使然,歷來有「外志不列」、「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觀念,往往視工藝製作為雕蟲小技,間或有文人參與文房玩物之雕製也被認為是玩物喪志,為正史所不取。連雅堂先生在〈工藝志〉卷首即曾浩嘆地說:「利用厚生,使民不慝;道乃大備;後儒不察,以為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談空說玄,維精維一;而所以福國益民者,乃置而弗講,其道廢矣。秦漢以來,史家相望,而不為工藝作志,余甚憾之。」又說:「藝術之士不能由而傚之,以發皇光大,而且賤之為器;器亡而道何存?可不痛哉!」句句肺腑,而紀臺灣工藝之梗概。
  正由於從來有關臺灣的史籍志書對工藝的記載幾乎只有寥寥數語甚或隻字不提,尤其對臺灣工藝在文化上的重要性、藝術價值的評估、匠人流派及師承,對細部處理手法上的差異……等,其參考資料皆付諸闕如。直到日領時期開始漸有從學問立場和意識從事資料蒐集、調查、記錄、整理、研究等,(王詩琅1978)一般而言,均比較偏於民俗學或民間工藝之敘述,自有其學術上的意義和文化的回歸認知,但猶未能有得窺全貌的記錄,不無遺憾。
  本文試圖將臺灣工藝發展的漫長時間深度,置於社會文化整體脈絡裡來考察,不止討論各類工藝的個別特有性質,並且也描述其在歷史、社會、文化、經濟方面區域特色的一致性,通過現代工藝發展變貌的分析、檢討、解釋、整合,提出當前及未來可能發展的途徑和內涵,以供後來之君子開物成務,賡續成志。
文字全文瀏覽 :
未獲授權
原刊頁面瀏覽 :
未獲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