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33 期
1996年7月
形(上)
曾啟雄
  造形的形是對象、是材質、是處理的方法,可以是具體的、也孕涵著抽象的。以往造形的命題一直被當作設計的代名詞,由於現代藝術的演變,使得藝術的解釋得以擴展,造形的解釋不再局限於基礎的或是設計的。造形行為是過程、也是結果,已是不爭的事實;對形的探討也無法圈囿在美學的象牙塔裡,必須在各領域研究的協助下予以擴展,才能獲得新的生機。未來的新時代,多元領域的思考路線已經是必然的趨勢,本著此精神,本文嘗試綜合文化的角度、機能科學的視野、形的心理探討等角度來思考形的意義,或許這只是單純脫離純美學規範的嘗試而已。形在諸多民族與國際、粗俗與高雅、前衛與保守、西方與東方等等的兩極化分類下,產生了許多的議論。在此無意增添新的議論,眾所皆知藝術是屬於文化一部分條件下所進行的領域,可是對美學之外的領域思考卻一直是陌生的。學問起源於對生活的整體性關心,卻因為學問領域的過度細分導致單向的狹窄思考特性,形成藝術創造的停滯現象。印象派等藝術活動是由於色彩學的進展而得以產生;現今再一次地敞開心胸去接納其他領域的知識,或許可能為藝術注入新的活力吧。
文字全文瀏覽 :
未獲授權
原刊頁面瀏覽 :
未獲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