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17 期
1992年7月
吳昌碩的生平和繪畫(上)
王家誠
  清朝中葉以後,甲骨文、殷商周戰國秦漢的彝器、錢幣、磚瓦、詔版、璽印等大量出土;石窟中的造像記,北朝碑碣,山野間的摩崖,逐漸受到重視;因而造成考據和碑學的全盛時代。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等大師,不僅以豐富的金石知識和素養,施之於書法篆刻,更以篆隸的筆法入晝,形成金石畫派特殊的風格和面貌,可說是中國藝術發展史的一個重大突破。
  趙之謙研究的重點,在漢碑和魏碑,吳昌碩主要功夫在大篆和小篆。尤其石鼓文,更是吳氏一生致力研究的所在。趙之謙與吳昌碩,雖然同為浙江人,同是生長在太平天國起事的戰亂時代,流離失所,飽受戰爭的創傷,但遭際、壽數不同,在才華和潛力的發揮上也各異。趙之謙晚年,潦倒江西,以一個藝術家思想感情最成熟,造詣漸近巔峯的可貴年代,來做編撰 《江西通志》 ,應付水災、訟棍,修城築壕,以及為開赴中法戰爭前線的部隊,抽調人伕,籌措錢糧等繁雜工作。貧病交加,終於以五十六歲盛年,與世長辭;可謂藝術史上一大損失。吳昌碩在功名上,雖然同樣潦倒,但性情醇和,許多師友不但時相琢磨,往往也能各就其所學所藏,對他傾囊相授。不像趙之謙那樣孤獨狂狷,常遭誤解和排斥。吳昌碩晚年定居上海,生活安定,並逐漸知名於國際。直到八四高齡,創作力一直未見衰歇,他一生的感受和學養,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文字全文瀏覽 :
未獲授權
原刊頁面瀏覽 :
未獲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