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90 期
2012年10月
形塑美學性的互動模式:從「藝術即經驗」美學觀解析新媒體藝術和人機互動之關聯
謝修璟
  數位媒體改變了人們對事物的認知,自從進入網路及數位資訊之時代,每天都有大量的資訊、知識、乃至於日常各項活動(交友、購物、付帳單)都經由物理空間移轉至網路空間,電腦已無所不在地進入我們的生活,而對事物的認知的改變與生活形態轉變又帶給藝術創作領域什麼樣的衝擊?在新媒體藝術的範疇裡,其美學觀挑戰了作者權之屹立地位,作者成了傳輸者及製作訊息交流平台者,對這樣的轉變,馬諾維奇(Manovich)提出了更深入的研究與分析,他聲明後現代媒體美學需要做各式資料分類、程式編碼、架構並製作系統方能夠形成一種文化內涵,而觀眾則是透過這些訊息的結構、編碼與分類來領會並理解文化內涵。在這樣的前提下,新媒體藝術創作者,如何去設計觀眾與資訊結構的互動經驗成了重要議題。所以,新媒體藝術創作者需要去了解及發展資訊介面,而觀眾則透過與介面的互動去了解資訊內容。但在台灣,關於媒體藝術創作者該如何去深刻探索互動意涵,製作出能讓創作者完整表現意圖且能讓觀眾有效地、愉悅地參與互動的相關研究較為匱乏,因此本文試圖從杜威(Dewey, 1859-1952)的「藝術即經驗」(Art as experience)美學、「身體律動」學說、「人機互動」的互動設計原則及使用者經驗的相關研究,來形塑新的美學性互動模式,根據上述理論之探討,進而解析如何應用身體律動理論範型於使用者經驗為前提之互動設計,以協助創作者能更適當地呈現其欲表現之意圖及觀者能更適切、明確地了解作品內涵,達到觀者能有效地、愉悅地參與互動,透過參與、操作、探索種種經驗歷程,達到感受新媒體藝術創作美感經驗之狀態。
文字全文瀏覽 :
原刊頁面瀏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