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74 期
2008年10月
日本當代藝術風貌初探
廖天聰
  亞瑟.丹托 (Arthur Danto)於其《藝術終結之後》(After he End of Art)一書中,他提出了的藝術的終結(the End of Art),他的思想重點就是,至今,大型論述及藝術是進化的觀點,已到了一個該被終結的時刻了。他的終結觀點看法是對以往大型藝術論述,提出他獨到的批判,他認為論述應該回到對藝術本質的探討,即以哲學思考方式去審視、解析藝術,當代的論述應透過對創作者作品的內省、思考、詮釋的了解,去掌握創作者的思想及創作哲學。
  整個當代藝壇的進展及風貌,誠如丹托所言,是藝術日趨哲學化的結果,即藝術終結於觀念。當護衛著繪畫的傳統論述崩解了,而且在當代創作思考多元化風起雲湧進行的當下,現代主義所標榜的創作純粹性也不在了,當然繪畫就再也不是唯一的藝術活動表現方式,當代的藝術世界所映現出的是題材、媒材的多元景象,更重要的是創作者需要能夠從作品裹表現出當下所觀、所見、所思、所得。
  當代的藝術創作,視覺效果或感官刺激已不是唯一的訴求,更重要的是它引導了觀者進行著不同的思考,這樣的創作,就成了一個時代的呼吸及氣息。
  而如今,全球化如逃避不了的巨浪大潮,所到之處,幾乎襲捲影響了一個國家的文化、藝術、經濟等,力大無比,難以抗拒。
  全球化的確加速了世界各國文化、藝術的快速連結,有了這種便利,卻也帶來對自己本土文化、藝術定位、立場的憂慮及矛盾。德國社會學家Ulrich Beck認為:全球化是「距離的消失﹔被捲入經常是非人所願、未被理解的生活方式。」
  全球化的佈局下,國際間文化的競爭的重要性,其實不下於軍事、政治、經濟,各區域文化體制也開始將當代藝術視為各國藝術文化對話的平臺,在這平臺下,各國的藝術創作者皆有獨特的文化詮釋權,但是卻也因此有更廣闊的藝術文化交流的機會。就因在呼應國際化、全球化的要求下,當代藝術創作不再如以往,是少數創作者美學觀、美感理念展露的獨斷機會,反之,因為要在作品中提供一個更寬廣的觀看角度,是故,當代藝術創作必須在對各族群、一般群眾、菁英份子間皆能普遍關懷下,去完成作品。
  然而,即使全球化的風潮使得當代藝術的創作者有較以往的藝術家有較為宏觀、多元化、多角度的創作視野,正如前之所述,一個當代藝術家,當他想要讓全球的觀眾了解接受,全球化的過程雖是必要的通道,但是他的本土特色、在地關懷更是其作品的獨特性最重要的因素,也因此當代藝術家常常會對自己的定位、立場感到傍徨、困惑。他猶如一個走鋼索者,常常在鋼索兩端掙扎調整。
  其實,這種走鋼索的心情,古今中外的藝術創作者或多或少都有這種心靈衝擊,但於今尤烈。想全然地亦步亦驅地跟著全球化的風潮,又怕自己成了盲目的跟風者,而太過於執著自己的在地本色,又可能成為潮流之外的落伍者,這種既想往前,又想向後退的態度,是相當微妙又令人發噱的,急着不顧一切的往全球化的方向邁進,而不能好好的先品味自己本土的文化特色,並加以消化吸收運用,這好比請客時,主人端出滿桌的山珍海味,賓客還沒有來得及看清楚菜色就又端走,接著又擺出一道新菜色是同樣的感覺,這種表面的操作,徒留敗筆處處,因此不管是全球化或本土化的速度腳步,不應是急就章且飢不擇食般的偏頗,合理的解放及適度的執著,應該是當代藝術家一個在創作上較為準確的方向。
  而當代的藝術家在以上所提到的思潮及時代背景影響下,所呈現的一些樣貌,正是本文所想探討的重點,我就以以下四位日本當代饒富特色的藝術家為對象,展開對日本當代藝術風貌的初探,藉此,我們可以更加了解全球化與本土化之間當代藝術理想的創作方向及態度。
文字全文瀏覽 :
未獲授權
原刊頁面瀏覽 :
未獲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