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69 期
2007年7月
傳統的延續(1736-1895)台灣水墨畫發展的回顧
崔詠雪
台灣從清初台灣移民社會開始,從十八世紀走過十九台灣逐漸從貿易帶來社會繁榮,財富的累積,領先大陸步入現代化的建設,確因列強、鄰國的覬覦,在進入二十世紀初卻為戰敗國的禮賠酬庸,成為日本帝國統治殖民之地。台灣水墨畫尋根探源從十八世紀至二十世紀中葉後半(1969 年以前)戰爭改朝換代,文化發展無法自外於政治、社會體制劇列的變革,影響之下凊治、日本統治、國民政府來台後台灣水墨畫發展顯現明顯的三大階段風格特質。以政治文化面言之,清代是大陸移民文化,二次大戰前是日本文化與戰後歐美文化的影響為最明顯,台灣美術運動一直都與殖民美術的發展性格息息相關。風格變化由大陸臨古風、印象寫生風,到抽象表現風戰後美術發展風格又區分三大系統;「傳統國畫系、抽象畫系、西洋美術系」。本次「藝域長流」展則從台灣在清朝統治、日本統治、戰後各時代階段美術風格源起的特質作為敘述的分期,區分為;一、傳統的延續,二、新美術的萌芽,三、現代性的開展,三大單元加以敘述。
以「本土歷史邏輯」言之,台灣的現代藝術最早始於日本統治時期,留日第一代畫家的印象派或野獸派被視為台灣本土現代藝術的起始,此言學者或不盡贊同,有認為「印象派、野獸派並非本土畫家原創的藝術風格,此種風格的輸入台灣只能視為「移植」,若要視為一種深刻的「美術運動」尚有待商榷」。本文「藝域長流展」論述日本統治時期台灣新美術的發生,著眼於當時在對應於舊社會傳統的形式下,新媒材(西洋、東洋)的帶入,無疑是啟動了新美術萌芽的機制,以其功能意義作為論述的觀點,同樣戰後現代性的開展也同樣因其在此時富有啟動新風格的立意。
以傳統的延續作為台灣美術最早形成的風格的敘述,或許如果時光倒流回到當時的境況,也許現今吾人所謂的傳統在當時仍是時人覺得面目一新的新風格,以「傳統」言之也許不盡適切,或認為「傳統」的字義本身就有歷史淵源「中原意識」的指涉,但以此作為竉統的界定語,乃為相對應於後來受到西洋思潮的影響,或水墨畫自身的革新面貌,及受晚清以來臨摹風格影響等而論。就傳統的延續性而言,明清以來中原書畫風格的臨摹自清代以來,宋(馬、夏、劉、李)元(四家)明(吳派、四僧)清(四王、八怪等)諸家風格皆有臨摹者,承續不斷,只是有些仍依循舊法,有些已加入個人特色。就中國水墨畫學習的傳統而言,摹古的畫法,實際上是學習的一條捷徑,從臨畫當中,自布局、用筆、用墨、設色、題款位置等均能因實際追鍾而領會。以美術系基礎教學課程比喻,「臨摹」對水墨畫學習的重要性,如同「素描」之於西畫學習,是一種對學習者啟發的捷徑,此種方式為中國畫傳統以來所重視的學習方式,如同素描一般其方式有其缺失也曾受到批評,但畢竟這是其來有自的傳統學習理論,在當時的環境下也有其社會意義與功能。
文字全文瀏覽 :
未獲授權
原刊頁面瀏覽 :
未獲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