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73 期
2008年7月
人形‧裝置‧另類現代性
龔卓軍
「呷飽未?」做為對現狀 (presentness) 的提問,不同於西方現代性的三種形式:透過古代傳統指導當代的古典主義、強調當代科學優越性的啟蒙運動,以及波特萊爾浪漫主義式的時間概念──「當下中的永恆」。如果說西方現代性徘徊在社會現代化與文化現代性之間,而波特萊爾的現代性概念與具有相當程度的自我陶養與自我美學特質,是為了對抗歐洲中產階級的文化態度,追究某種另類的激情形式,那麼,亞洲現代美學經驗中關於「自我美學」的議題,便成為關於「我們的現狀」中最弔詭的議題。一方面,在社會現代化的全球化模式浪潮中,亞洲的現代性中「人形」與「裝置」之間的張力不僅有增無減,而且還愈趨複雜,從日本的動漫美學及亞洲當代藝術中的人類學內涵,本文將在這方面進行描述與討論;另一方面,在文化現代性的主體化模式中,由於晚期資本主義商品化的影響,亞洲現代性中的「人形」與「裝置」關聯,就形成了「發明另一種自我、體驗另一種激情」的重要表徵,本文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哲學人類學議題。從當代美學的角度來說,不論我們這其中涉及的是「自我技術學」、「生命美學」還是「自我美學」,就亞洲傳統所具有的豐厚脈絡而言,這種關於自我遺棄、自我隱遁、自我扮演、自我塑造、自我提昇或自我變形的工夫與現代性經驗的碰撞,都在我們的當下生活世界中,形成相當有趣的主體景觀。
文字全文瀏覽 :
未獲授權
原刊頁面瀏覽 :
未獲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