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7 期
1990年1月
蔡文穎的人工智能藝術──二十一世紀知覺藝術啟示錄
盧明德
  一九四七年,美國科學家威拿(Nobert Wiener)發表了「人工智能論」,並導引出相關的基礎研究。人們開始利用資訊計量的概念,試圖把人類的精神活動以及身體活動,移植到被視為外部媒體的機械身上。   五〇年代以後產業科學的發展趨勢,連帶激發了七〇年代以後的半導體革命。尤其是電腦以及人工智能研究的發展,以自動性機械來代替人類操作與思考的幻想,終於付諸實踐。   資訊化社會形成的結果,帶來不同的社會環境、形態與制度。人類的知覺體系開始朝新的電子資訊環境擴充,伴隨著傳達、溝通技術的精進,以及新媒體不斷出現的振幅,藝術與科技作了空前的結合。從光、電動的作品到錄影、全像攝影、電腦繪圖以及人工智能藝術,這一連串被稱為尖端科技藝術的領域,開展了未來的人工智能藝術銀河系大門。   經過了六〇年代的「相互媒體」(Inter──media)時代之後,八〇年代呈現了「媒體技術」(Media Technology)的特徵。對今後,很多人都作了預言。二十一世紀藝術媒體的主流將屬於尖端科技,以電子媒體符號以及人工智能方式表現。未來的人工智能銀河系裡,人類的感覺與思考方式將會有無限擴充的可能性。於藝術的行為、態度與觀念上,藝術家將有全新的認知典體驗。
文字全文瀏覽 :
原刊頁面瀏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