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3 期
1989年1月
張大千先生的咏梅詩所表現的人生境界──兼介二本張大千詩文集
姜一涵
  一、本文據故宮博物院《張大千先生手寫詩冊》及樂恕人編纂《張大千詩文集》為基本資料。前者共收詩約三首;後者共收詩七餘首。又據樂先生稱,他又繼續蒐集有關大千先生詩文倍於前集。待其出版,或將更作一較詳盡的張大千詩之研究。蓋因文學著作更有助於對藝術家之了解。   二、我在〈從「易象」的觀點論「南張北溥」〉一文中,曾論及張大千雖以居士自稱,其實他思想與道家道教結緣更深,特多莊列趣味。此說頗得學界前輩所首肯。中國詩人受莊子影響的很多。其中最為突出的有陶淵明、李太白、蘇東坡等,形成中國詩的一個重要流派。可惜這一派的詩很難學,畫虎不成反類犬。因為它必須有莊子、李白、蘇軾的汪洋澎湃的生命智慧,再加上對人生體會的通透(人生體會更需要大智慧)才能寫出這類詩。大千先生的詩就是走的這條路。大千詩的特點在於他的人生境界之外更加了他的「現實智慧」,也可以說是一個「術」字(「術」並非壞字,科學藝術都不離術)。   三、讀書的最大目的在於對自己能受用,進而對他人有益。年來學易頗有解悟,受用無窮,本文即得易之啟示: (一)用數:本文曾統計《手寫詩冊》所收三餘首詩中,共計:五絕、一一;五律、二六;七絕、二二六;七律、二;古詩、六;詞、一七;聯語、七四。由此可知大千於詩特長於七絕,而少作古詩:何以如此,亦自有緣由;又據樂編《張大千詩文集》中之《花卉篇》做一小統計,此篇共收錄詩一六一首:梅、四二;荷、三五;牡丹芍藥、一七;海棠、一;松、八;竹、八;水仙、四;蘭、三;桃、二;李、一;茶花、一;秋芙蓉、一。後者則說明咏梅詩佔咏花卉中之比例。此用數字統計法固與易數意義不同,亦係得於易之啟示。從心理學的觀點言,一個人對於他周圍的人事物。其關心之程度和他在語言文字中出現的頻率多成正比。 (二)用象:用象之法有二:一是以宏觀的觀點縱觀大勢。如前所言大千先生之詩是承莊子、淵明、太白、東坡一路來;即是觀其氣象;二是以簡馭繁,以個體代全體。大千傳世的詩約在千首以上,不能全部拿來討論,本文僅選了少數幾首,而以「死作梅花樹下魂」一首最關重要。此首是大千全副生命之所寄,整個人格之完成和具體表現,他對於生和死都設計安排得那麼完美。   四、本文中有一節談及大千先生因梅而結的人緣,僅舉了馬晉三和羅寄梅兩位先生。相信大千因梅而結緣的朋友還有很多,足可以寫成一本書或一本小說。所謂「觀友斯知人矣!」從俗人的眼光看,梅花並不見得美,其實梅之最可愛處只是表現一種格調而已。   五、附帶要提的一點是,大千先生繪畫上的最高成就還在潑墨潑彩山水(他却自稱「破墨」),可是當他剛剛嚐試此種風格時,却有些極壞的作品,竟被「專家」做例證,認為那是大千先生的代表傑作,可知欣賞藝術也真不容易啊。
文字全文瀏覽 :
未獲授權
原刊頁面瀏覽 :
未獲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