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學刊資料

120 期
2021年11月
鍾正山在臺灣的藝術足跡——臺馬藝術交流史之案例考察
廖新田
臺灣美術發展歷程中,藝術交流扮演著關鍵角色,例如明清書畫來自中國東南沿海的傳衍,殖民時期現代美術受到日本美術的影響;戰後抽象水墨則有著美國抽象藝術的啟發,裝置藝術影響臺灣70年代的現代藝術……這些來自中國、日本及歐洲、美國的藝術交流如今已成為臺灣美術史不可分割的一部份,而東南亞與臺灣的藝術交流與影響,至今仍然不甚明朗,亟待開展。本文以鍾正山案例出發,透過基礎資料耙梳及關係人的訪談,企圖描述他在臺灣的藝術行跡,藉以了解臺灣和馬來西亞的藝術關係。
鍾正山(1935-),馬來西亞重要的現代水墨畫家,也是馬來西亞藝術學院的創辦人。他是臺灣與東南亞國家藝術交流的典型,深度與廣度均值得探討。鍾正山和臺灣的交流從1972年來臺參加國際展覽開始。1980年,鍾院長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行個展,正式讓臺灣藝壇認識這位馬來西亞水墨大家的創作。時任《民生報》藝文記者管執中深入訪談鍾正山的創作思想,並將他歸類為中國繪畫現代化運動的成員之一。對於水墨現代化的界定,鍾比較傾向在地化與開放的態度,反而不是60年代抽象水墨及正統國畫論爭的理路,更多的是國際化及多元文化的觀點。1981年,鍾正山受邀至文化大學美術系客座一年,隔年他擔任國際現代水墨畫聯盟主席,並在國立歷史博物館進行國際性水墨大展,充分發揮藝術交流的角色。1984年,鍾正山獲得中國文藝協會「海外文藝工作獎」,表彰他在藝術交流上的貢獻。總體看來,1980年代前後十數年間,馬來西亞水墨畫家鍾正山對臺灣水墨現代運動扮演積極的介入角色,而不只是來自東南亞的一位訪客。
從馬來西亞鍾正山的案例可知,臺灣和東南亞的藝術交流是深刻而積極的,特別是「南洋畫風」啟發臺灣第二波的現代水墨運動。因此,若只視這些為臺灣美術的外圍活動,或是「他者」觀點下的主從互動,並不足以掌握及詮釋這些藝術網絡如何形塑臺灣的藝術世界。從馬來西亞回看臺灣現代水墨進程,這個價值就會被突顯出來。東南亞藝術研究從這個關係性的考量,益發促使未來的臺灣美術研究必須從更為動態的角度來考察與評估。
原刊頁面瀏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