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64 期
2006年4月
流轉的符號女性──台灣美術中女性圖像的表徵意涵1800s-1945
賴明珠
「前現代」時期台灣的傳統繪畫中,以宗教、裝飾藝術型式出現的女性意象,多數是彩繪、雕塑在寺廟民宅的裝修細部,少數才會筆繪於紙本卷軸之上。傳統藝術中的女性意象,大致上可歸類為女性神祇、巾幗英雄和賢淑仕女三種。當時台灣傳統漢文化系統的男性畫家,在運用、描繪女性意象時,通常都賦予這些特定的文化符碼相關連結的表徵意涵。例如女性神祇隱喻漢民族長生不老、救世慈悲或吉祥納福的僊佛思想;巾幗英雄則傳達政、儒合一的忠孝觀念;而溫婉女性則象徵賢淑順從的女德情操。
然而跨入二十世紀,在日本殖民的情境下,台灣總督府透過殖民地圖畫教育及內地美術專門學校的教育,將西方現代化的繪畫技巧與觀念置入台灣。從1920年代中期開始,又積極推動州級學校美展及官展,將日本現代繪畫觀迅速地傳播至台灣各個角落。在此場文化藝術流轉、波盪的時代變局中,台灣專業畫家及民間畫師幾乎都必須學習如何挪用、轉化新文化母國所行銷現代繪畫的形式和風格。而二十世紀上半葉,台灣畫家筆下的「符號女性」,在新的「交流系統」與「表意系統」建立時,必然也會呈現出和前個世紀截然不同的「視覺表徵系統」。
本文的研究將擇定十九世紀以來的台灣傳統繪畫,與二十世紀前期近代東洋畫中的女性圖像為探討的範疇。針對從「前現代」跨入近代的過程中,以女性意象為創作「符徵」的台灣畫家,在面臨封建政治、社會、宗教,轉而遭逢殖民、同化、戰爭統制等不同制約,其筆下的「符號女性」究竟被賦予那些視覺文化的表徵意涵。
文字全文瀏覽 :
原刊頁面瀏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