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96 期
2014年4月
花都幻影──張義雄巴黎時期作品中的愛與死
白適銘
  在台灣戰後美術史上,張義雄以其融合野獸派、立體派而產生充滿個人鮮明色彩的畫風,被譽稱為「黑線條畫家」。此種風格的形塑,來自於早期留學日本期間,接受西方現代化美術之洗禮,並延續至移居巴黎之後,受到梵谷、高更、馬諦斯、魯奧、畢卡索及夏卡爾等活躍巴黎畫壇的現代主義名家影響之結果。巴黎,作為二十世紀現代美術之發皇地,匯集來自世界各地之藝術家,並形成所謂的「巴黎畫派」。「巴黎畫派」之畫風,一般被認為反映了西方都會「布爾喬亞階級」時代精神及「異鄉人」文化雜揉特質,除了早期的後期印象派畫風外,張義雄一生所貫徹的創作風格「野獸主義」、「分析∕綜合立體主義」以及晚年出現的「超現實主義」,即「巴黎畫派」的三種代表性潮流。與其他當時的東亞藝術家一樣,張義雄對巴黎充滿嚮往的原因,莫不與受此「巴黎畫派」的啟蒙有關。
  1970年代,張義雄終於有機會造訪歐洲,並在1980年移居巴黎,實現其多年「異鄉夢」的想望,不過卻與「巴黎畫派」風起雲湧的年代睽違了半世紀。這種遲來的巴黎夢,雖造就其自我理想的實現,並為其帶來繪畫事業上的高峰,然而,長久處於孤獨、離散、鄉愁、衰老與情慾缺乏出口等交織的現實,已促使其轉向更為深沉的內心世界探索。探討「愛」與「死亡」,可謂張義雄一生創作思維中最重要的課題,尤其是在移居巴黎之後,這種傾向更化暗為明,年輕時對社會弱勢關懷的主題雖仍持續,然卻從社會寫實的手法逐漸轉趨諷喻、象徵,透過「表現內在心境」的自覺,探討自我的存在價值及生命的根本意義。回顧張義雄充滿困頓、離亂、淚影與真情的百年藝術人生,我們不難發現,正是此種「巴黎畫派」精神最忠實的反映,而其為台灣美術史所灌注的新頁,更是一種在身心磨難與時代課題間不斷交錯、尋找對話可能及自我形塑的「現代主義精神」。
文字全文瀏覽 :
原刊頁面瀏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