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64 期
2006年4月
廿一世紀台灣藝術的思考方法與方向
施世昱
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之間的顛覆(Break)、斷裂(Rupture)是歷史辯證發展的磨合過程,不是絕對對立的兩個概念。雖然當代藝術已經不言叛逆,但言潮流所趨,但本文以為,所謂的「潮流所趨」或「顛覆斷裂」並不是全然不同的兩種藝術傾向。另一方面,顛覆斷裂不僅是台灣百年藝術發展史的重要特徵,也是廿世紀西方現代與後現代藝術的重要性格;這種性格特徵在廿一世紀初的台灣仍持續地發揮影響力。這篇短文便是以此為起始點展開的。
在思考方向上,本文所欲探討的是建立台灣藝術主體性(Subjectivity)的可能性,而用以思考其可能性的方法則是「歷史還原」。這種方法在古中國或稱為「鑑往開來」,或被傅科(Michel Foucault)稱為「考古學(Archaeology)」,而哲學家史作檉稱之為「歷史還原」。既有台灣自己的習慣用法,筆者自然以「歷史還原」感到親切。
文字全文瀏覽 :
原刊頁面瀏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