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美展
美術理論
美術團體
文獻史料
圖像資料
影音資料
相關連結
檢索:
首頁
網站地圖
聯絡我們
台灣美術知識庫
網站地圖
聯絡我們
台灣美展
美術理論
美術團體
文獻史料
圖像資料
影音資料
相關連結
關鍵字
臺灣美術期刊
研討會論文
美術家傳記叢書
臺灣美術期刊
研討會論文
美術家傳記叢書
首頁
>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期數 :
66 期
出版年月 :
2006年10月
篇名標題 :
「頂點列」:更進一步的探索
作者 :
Marcin Ramocki(馬森.瑞馬基) 撰,鄭元智、張至維 譯
摘要 :
我們可以用兩種貼切的隱喻來描述電腦影像世界:位元矩陣圖(bitmap)與向量圖(vector)。事實上它們不僅只是隱喻;還是後布希亞(post-Baudrillard)影像文化論述中重要的里程碑,並對新媒體「影像」本質的了解不可或缺。
以映像點(pixel)為基礎的位元矩陣圖是操弄「真實」的一種工具。就如布希亞所描述,真實的奧秘存在於原像的本質之中:那是透過掃描與解析攝影影像,經過「矯正」或「作假」之後的產物。這些大量運用在Adobe Photoshop工作環境中的位元矩陣圖,令人感到攝影文件的可靠性與可驗性,以及遠處朦朧的「真相」。將色彩依照方格座標加以量繪的形式,雖然本質上是相當現代化的,實際上卻與我們一直熟悉的攝影相距不遠。
離散單位(discrete-units)影像構圖的概念可回溯到橡膠版畫與光學攝影:紙張表面的銀鹽乳劑層在曝光後沾染了化學作用後的粒子,如同今日二十一世紀所言的DPI 解析度。這項新發明改變了我們影像構成的觀念:瞬間,照相機的鏡頭不單單入主繪畫的領域,並主張作為存在的明證、事件的根據,以及一種記憶。很快地,攝影影像開始動了起來:電影與電視螢幕將離散影像單位轉化成人工光點,用以模擬明亮且具光學物理性的現實世界。
文字全文瀏覽 :
瀏覽
原刊頁面瀏覽 :
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