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美展
美術理論
美術團體
文獻史料
圖像資料
影音資料
相關連結
檢索:
首頁
網站地圖
聯絡我們
台灣美術知識庫
網站地圖
聯絡我們
台灣美展
美術理論
美術團體
文獻史料
圖像資料
影音資料
相關連結
關鍵字
臺灣美術期刊
研討會論文
美術家傳記叢書
臺灣美術期刊
研討會論文
美術家傳記叢書
首頁
>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期數 :
18 期
出版年月 :
1992年10月
篇名標題 :
從形象描寫的解脫到非具象繪畫的建立
作者 :
李松泰
摘要 :
西方藝術觀點在十九世紀下半葉有個戲劇性的轉變,首先是色彩與素描的爭執,約略同時在繪畫主題的選擇上也有日益通俗化的傾向,這不僅是Courbet的寫實主義與Millet等人的自然主義傾向而已,即使在其他學院派畫家如E. Dagnan-Bouveret等人亦同。不過,真正談到視覺觀點的轉變上,其肇始仍應自印象派畫家的出現算起。印象派畫家(尤其是Monet)對光線的探討,使得原本以往學院派在理性主義傳統下所建立基植於素描與透視原理的創作方式有了重大改變。其實,在最初,印象派畫家所致力的仍是在於自然的再現,在自然景象中水與空氣等因素的漸進描寫上與以往所強調之線性透視是有其相輔相成的作用。這就是為什麼,儘管其創作上已傾向於依賴其視覺感官而其理性部分遞降,印象派一般仍被學者視為一個自然主義的風格,而無法被我們列為現代藝術的始祖。
從自然主義的視覺觀點跳脫出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這一點上,新印象主義(neoimpressionisme)的畫家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Seurat他們對光線進行科學化的研究,進而了解到在視網膜知覺上,光線的因素實際上是經由色彩間的關係構築而成。在這一點發現上,就突顯出了「色」在畫面上的重要性,也使得畫家把以往對自然景象中光線與空氣的注意轉移到色彩的問題處理上。雖然在這段時期,畫家們仍擺脫不了線性透視與形象描寫,但其對形象的變形與畫面的重新建構,就已有從自然主義走向強調畫面純粹結構,且已隱約暗示著脫離客觀描寫的抽象風格之來臨。
文字全文瀏覽 :
未獲授權
原刊頁面瀏覽 :
未獲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