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70 期
2007年10月
以觀念辯證法反思「後解嚴與後八九──兩岸當代美術對照」裡的美術史詮釋
施世昱
  除了商業性的美術展覽會以展出作品愉悅觀眾而引發人潮之外,另有聚焦特定議題以展開討論的學術性展覽;學術性展覽又可分為展出內容較明確的研究成果展與嘗試性質較濃厚的開放議題實驗展兩大類; 由胡永芬策展並於國立台灣美術館舉辦的「後解嚴與後八九──兩岸當代美術對照」(本文簡稱為「雙後展」)當屬後者。
  不同性質之展覽會的界定將有助於我們避開「實驗討論 \ 多元開放」與「成果批評 \ 一家之言」之間的學術混戰。有鑑於此,在「後學」氾濫的台灣當代藝壇裡,面對這場「雙後展」,身為觀眾的我們理當認識到:若該展覽會僅僅是一家之言的學術威權,那麼,觀眾們噤若寒蟬般地、船過水無痕般地展覽效應,這只能是「後學」語境裡被視而不見的另類反諷!相對地,開放討論才是實踐「後學」或舉辦種種「後展」的真誠態度吧!
  「雙後展」無疑地是極為成功的:僅從展覽名稱便可窺見其背後的恢弘企圖,而近百件的展出作品與藝評文字也是盛大而誠懇的,尤為難得的是它將海峽兩岸眾多當代藝術市場上的麒麟兒齊聚一堂。因此,僅就當代藝術市場與鑑賞實務、策展與美術行政等面向而言,它都具有積極意義。同樣地,「雙後展」亦當潛藏有眾多值得深入討論的豐富內涵等待被挖掘。
  由於本文旨在於對「雙後展」裡的美術史觀進行反思,因此除了展出作品外,策展人胡永芬的論述文字亦將納入討論。 限於篇幅,本文無法針對「雙後展」裡的所有議題面向一一進行剖析式的論證;這裡所呈現的僅僅是筆者個人的思考框架與未竟的詮釋結果。
文字全文瀏覽 :
原刊頁面瀏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