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美術季刊
首頁>臺灣美術
臺灣美術季刊資料

6 期
1989年10月
臺灣膠彩畫的歷史發展
郭禎祥、黃冬富
  在中國美術發展史中,廿世紀繪畫風格的大弧度變貌,誠屬前所罕見;而臺灣在這短暫歷程中所發展出的豐富樣式,在全國各地更是絕無僅有。從宏觀的角度,回顧中國繪畫傳統在臺灣的發展,從無到有,從萌芽滋長以迄成熟,大致可以分成三大階段:(一)從明末至清末甲午戰敗割讓臺灣(西元1661~1895年),為南方文人畫和浙派末流之「臺灣名士畫」(註1)滋長綿延期:(二)日據時代五十年(西元1895~1945年)為臺灣膠彩畫(當時稱為「東洋畫」)的茁長壯盛期;(三)自臺灣光復迄今(西元1945年~),膠彩畫消退,傳統國畫受到日趨頻繁的文化交流衝擊而走向融合的成熟期。
  膠彩畫在日據時代原稱為「東洋畫」,顧名思義,係依媒材特性而命名。在日據時代的臺灣美術發展史中曾經有過一段舉足輕重的輝煌時期,同時,在整個臺灣繪畫史中也佔有相當重要的一環。近十餘年來有關臺灣膠彩畫之探討論述陸續發表,諸如:
 1 謝里法的《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註2),係從藝術社會學的角度,探討日據時代臺灣新美術運動之發展脈絡。
 2 林柏亭的<臺灣東洋畫的發展與臺、府展>(註3)和黃冬富的《臺灣省展國畫部門之研究》(註4),分別從日據時代的「臺展」、「府展」以及臺灣光復以後的「省展」,覘視膠彩畫的發展軌迹。
 3 詹前裕的<從丹青到膠彩>(註5),則從顏料等媒材層面,析探膠彩畫與我國繪畫傳統的血緣關係。
  本文試探歷史研究法,以宏觀的角度,從史料文獻中析探膠彩畫的歷史發展。
文字全文瀏覽 :
原刊頁面瀏覽 :